- 令人齿寒的中国孕妇和胎儿标本 [2012/08]
- 中央首长中的“老烟枪” [2012/10]
- 北京的奥运废墟! [2012/08]
- 老婆说再提芮成钢对胎教不好 [2012/04]
- 图集:27日温州南站抗议一度失控 [2011/07]
- 习近平女儿低調列席薄熙来研讨会 [2012/05]
- 《青年报》 你是“报青天”! [2011/07]
- 共享奢侈: 塞纳河畔的人工海滩 [2012/09]
- ryu:在上海孝敬父母本帮菜 [2011/04]
- 正好有摄影记者路过,碰巧就拍了下来... [2012/03]
- 乗飞机奢华头等舱 体验 Luxury flying [2011/04]
- ryu: F1场上的青春 F1女郎 [2011/07]
- 巴铁试水北京!与台湾在开罗桌下握手! [2020/09]
- 我论:90后美女坐胡锦涛龙座留影 被无情开除 [2012/09]
- 有露不白露,恶心的干露露 [2011/11]
- 上海淮海路YP时尚街拍 [2012/08]
- 自诩上等人的上海市民的深度焦虑 [2012/09]
- 香港,你今天很丢人! [2012/04]
- 祖国,我有什么本事卖你? [2012/06]
- 处心积虑的英国人太坏了! [2012/07]
- 用图片浅说“两会” [2012/03]
- 7.1 香港的表情 [2012/07]
- 中国人活在两个不同的中国 [2011/08]
- 痛感父母曽是“知青” [2012/10]
- 怪象奇谈话爱国情怀 [2012/09]
- 什么法最大?领导的看法! [2012/03]
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交通总队徐家汇站治安派出所的警官们大概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发的一条微博竟然会掀起一场全国舆论的口水仗,激辩的主题不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究竟是上海人排外还是在沪外地人文明素养低下?
一个名叫“轨交警花”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个被媒体称为“乞讨排行榜”的东西。它说,“自2008年以来,在综合执法工作站次数的排行榜上,22岁的何某以309次(乞讨,下同---sweets.)位居第一。他来自辽宁,暂住在火车站附近,文盲,脚上有残疾。88岁、来自安徽凤阳的陈老太以302次暂列第二。据警方透露,她下午与老乡打麻将,赢钱就不出来,输就出来讨点赌资;25岁的包某排第三,他与老婆一个吹笛一个卖唱,但两人都是开音响假唱。”
微博还称,这些“职业乞丐”月入过万,出入......甚至高级饭馆,还常演戏欺骗好心路人,直至拉拉扯扯胡搅蛮缠……“轨交警花”的意图是提醒地铁乘客不要上这几个诈乞者的当。
该微博随即招徕一些尖刻批评,外埠相继有评论员发表评论,认为上海轨交的这种做法侵害了这些行乞者的公民权利;例如《“乞讨排行榜”还是不要了吧》(8月19日《新京报》)、《“乞讨排行榜”是种示众式羞辱》(8月20日《华西都市报》)、《“乞讨排行榜”考验城市管理雅量》(8月21日《广州日报》)、《“乞讨排行榜”警示公权应有边界意识》(8月20日《荆楚网》)等……当《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写出“何苦为难穷人”这样的话语时,原本想要主动做点实事的“轨交警花”遭遇到了巨大压力。
在争论的另一端,却是“轨交警花”“向地铁乞讨说不”的呼吁获得了上海市民如潮的响应和本地媒体一边倒的支持。上海媒体纷纷摆出一付低调理性的姿态予以反驳,8月20日的《东方早报》在头版刊登题为《市民支持轨交警方整治强行乞讨》的报道,“揭露”职业乞丐的丑态。文章还援引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的话,“管理部门发布这个排行榜是一种无奈,应该谈不上一种歧视……强讨者利用人们的同情和怜悯,将之变成一种发家致富的法宝,这种行为是违背社会道德观念的。”
这进一步遭到了外地舆论更加尖锐的批评。对峙局面使原本围绕有关公民权利与执法尺度展开的讨论,异化成围绕“上海人”与“外地人”之间“地域歧视”的骂战。
微博上,一些情绪激动的上海网民抱怨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素质低下”,认为他们“没有资格管上海的事”,甚至要求他们“滚回去先把自己那块穷乡僻壤管好”……
而“外地人”则反唇相讥上海市民“小气”、“排外”,只知“崇洋媚外”,批评“上海人没有资格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强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
事实上,这种情形的出现已有一段时日了——绝大多数牵扯到沪籍与非沪籍人士的争端,或由外地媒体发起的涉及上海事务的批评,最终几乎都会演变成沪与非沪的身份与地域文化之争。而围绕“电台开办沪语节目”、“公交车增设沪语报站”之类事关本土文化传承的讨论,更是每每变得意气用事。
几年前,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社区版曾刊登过一篇小文章,戏称“在陆家嘴一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CBD,上海的金融中心)说上海话的都是穷人……”一句自嘲式的玩笑话,居然在市民乃至政府高层引发轩然大波。
这一系列夸张的反应,都暴露了过去曾自诩高人一等的上海市民内心深处的巨大焦虑。最新公布的人口数据有力地解释了这种焦虑的出处:截至2012年6月,上海实有人口为2433.4万,其中外省市来沪常驻人口达到982.3万,比2000年增长了183%……这种外来人口的巨量涌入,在给上海带来人才、劳动力和发展活力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与本地习以为常的社会秩序、文化传统发生越来越多的冲突。上海中心主义者们认为,对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这些外来移民大量挤占了本已稀缺的教育、医疗等福利资源,提高了犯罪率,并使城市的整体文明素质出现下降……
在关于轨交“乞讨排行榜”的激辩中,沪上一位老资格的媒体人、《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所发的微博集中体现了沪人身上的这种焦虑:“到处都是‘烧香赶走和尚’的景象!一个城市已经‘宽容’到连自己的方言都快消失了,还在说它‘排外’,这一刻,你们要求沪人都是圣人,你们且自问能否达到如此境界?可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上海并不是唯一面临外来人口和本地文化紧张对峙的城市,北京、广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由于上海特殊的半殖民历史,使之很大程度上与香港人对待大陆的心态更为接近。所不同的是,上海没有一道栅栏和一个边检站可以把自己这个“现代化孤岛”与潮水般的“前现代内陆移民”阻隔开来。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还沾到了中央政策不少光的话,过去10年北京政治风向的变换则进一步加剧了上海人的焦虑与失落。只不过,由于这个话题既不符合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又容易捅了底层民意的马蜂窝,所以,长久以来大多数人在台面上一直缄默不语。
上海无疑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第一扇面向西方和现代开放的门户,然而,种种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却终究使得上海文化被煮成了一锅“夹生饭”,身处传统与现代、农耕文明与工商文明的纠结交锋之中左右为难、进退尴尬。
多年以来,上海就像一个被一群满怀敌意的“乡村”及“衙门”包围着的“半吊子城市”。所谓的“先天不足”,主要源于上海的所谓“先进文化”是外来者强加于中国的;而“后天失调”,则是指上海这座“城市”自1949年以后的文化自我封闭。
不管上海在中国追寻“现代转身”的漫长历程中领先了多少步,有多么充分的理由用“咖啡文化”嘲笑“大蒜文化”,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年轻的城市如同这个古老的国家一样,远没有最终完成这一曲折艰辛的转型。
上海的朝廷早就铆劳上海人心态,不惹事,不带头,不做出头鸟。
上海人面对潮水般的YP ( 嘻嘻,又来了,YP之意可参照咱的前文---sweets.),面对直线上升的犯罪率,就业,入学,医疗矛盾,愤恨吗,上海人都愤恨,但是你能豁出去,冒着被警告,被训诫,甚至被劳教的风险去站出来,行动上反对,抵制么?90%以上的人不会。我们还有家庭,还要工作,还要糊口~~这就是Tg 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