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挽面”又称“开脸”,是广东城乡尤其是潮汕地区风行的民间传统美容术,即经擅长“挽面”的妇女用线将女子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随着美容院的增多,这些擅长“挽面”的妇女越来越少,如今在广州,只有北京路商业圈上下九步行街,及一些鲜为人知的小巷里才会出现专门给人“挽面”的妇女。
俺在网上找到一篇中国新闻网的报道中写到:年近六旬的蔡姨坐在一张小板凳上,熟练地用手和牙齿摆弄一条纱线,然后在她面前的年轻女子脸上交错绞动,随着纱线的“走动”,年轻女子的脸慢慢变得白皙。蔡姨说,这种美容技艺叫“挽面”,如今在广州并不多见,因此吸引了不少年轻顾客前来“尝鲜”,当中还不乏外籍顾客。十年前,蔡姨退休后便在人流密集的北京路商业圈附近做起了“挽面”生意。一卷细棉线、一块“挽面粉”、两张木凳子,这就是蔡姨的美容工具。蔡姨说,她刚在广州摆摊时,来“挽面”的大多是中年妇女,而现在她的顾客却以年轻人为主,而且每个星期都会有外国人来光顾。 “我几乎每天都坐在这里,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六点,我的熟客大多是这一带的街坊邻居,路过的行人也会因好奇坐下来让我'挽面'。”蔡姨说。和蔡姨并排做着“挽面”生意的,还有粱姨,她也在此经营了近十年。记者与粱姨闲谈间,一名皮肤黝黑的非洲女孩走过,热情地与梁姨打起了招呼。梁姨告诉记者,这位外国女孩住在附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找她“挽面”,有时还会带朋友过来。粱姨说,很多外国人经过的时候都会好奇,因为语言不通,他们经常比划手势询问粱姨在做什么,粱姨便一边示范一边告诉他们,这样可以令他们皮肤光滑,于是一些外籍女孩子们便开始尝试,并逐渐喜欢上“挽面”。“有时候会有一些马来西亚或者印度尼西亚的华人留学生路过用粤语询问,我会用粤语跟他们介绍'挽面'的历史与功效,而给这些语言相通的顾客'挽面'时,我还会跟他们闲聊中国与海外生活的差异,”粱姨回忆道。采访中,蔡姨和粱姨还从腰包里掏出很多名片,及一个小记事本,上面写满了顾客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其中还有一些英文名字。蔡姨说,这些都是客人们特意留下来的,为了以后方便联系,预约“挽面”。蔡姨和粱姨都来自广东江门,二十年前便离开家乡到广州谋生,退休后才在路边做“挽面”的小本生意。她们每次挽面的价格大约在5元到10元之间,而每天最多能有十余个顾客,有时候一个也没有。虽然收入不稳定,但她们对这份工作充满了热情。粱姨说,坐在这里可以和很多年轻人打交道,还能偶尔跟外国人聊聊国外的生活,这种日子很充实,如果有一天老得做不动了,希望能有人继续坐在这里,向大家展示中国传统的美容术。
(以上一段摘自中国新闻网的报道:"羊城百态,广州街头的民间传统美容术")
当时俺见两位大婶正忙着给顾客挽面,俺就没有打扰她们,与女儿们在旁观了一会,拍了几张照片便离开了,而俺在这里遇上的这两位大婶,极可能是报道里蔡姨和粱姨。
两位大婶聚精会神,认真工作。
从客人脸上,看到一层白色爽身粉,作润滑作用。
右手食指与中指长期缠绕着胶布,保护手指。
“挽面”是一种无化学品,纯手工的美容术,而这种古老美容术“挽面”,不知还能承传多久?
离开挽面大婶,继续往北京路南端走,路过高第街,因有有下一场约会,没时间重游高第街,只在街口拍了几张照片。
高第街是广州著名商业街之一,这里建筑具有历史气息,这里商家主要经营布匹、服装、鞋帽、百货等。
关于高第街名称的由来,传说以前这条街上有个财主的女儿与一个叫高弟的小伙子相爱,被财主家的佣人揭发,两人私奔出走。后来高弟夫妻在外发达回到这里,见到财主已家道中落,于是买下整条街。街名于是就叫高弟街,后来有一个秀才路经此地,认为高第街名太俗,于是改一字,取高中科举、高家府第之意,“高第街”一名流传至今。(网上搜录)
1980年10月,高第街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正式开设,也成为了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新潮的服装款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和商贩,主要经营布匹、服装、鞋帽、百货等, 1983-1992年是高第街的鼎盛时期,前来买衫裤的,除了广州本地市民外,更多地是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服装批发商。(网上搜录)
今天的高第街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衣一条街”,几乎所有店铺在卖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内衣裤、泳衣、皮带等小配饰。
今天的高第街已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衣一条街”,几乎所有店铺在卖的都是形形色色的内衣裤、泳衣、皮带等小配饰。
高第街位于广州越秀区,连接北京路和起义路,是广州著名的古老商业街之一。图片拍摄于北京路高第街口。
下一辑继续介绍广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