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中国人民的上海,上海的居民也没有辜负全中国人民的支援。不是邓公的“改开”,上海人民无疑至今还沉没于为全国交税作贡献而甘愿自己清贫的、与创利不相符的生活。
上海的市容也是证明。
回望黄浦江畔的外滩,情调雅典、静致,朝阳的余辉之氛围,轻声而宁静地掩不住她因为是租界发展的不再韶华,不免感慨万千。
对岸的上海浦东开发区的中国新地标建筑群--上海摩天楼的“金三角”,半个多世纪的衰败光阴在弹指间灰飞烟消,但是,往事并不如烟,在晨曦中上海人民很实际地领悟到,那些是上海的标记,镶缀着的是外资那华发的金簪,与上海人民没有关系。
新上海人、老上海人难免都清晰,天天的普通生活,不是雅致的上海式地标风韵。
我也曾是上海人中的一员,所以,时常重返老家,在上海的早晨漫步、怀旧与遐想...
我终于感慨,上海,最妩媚的那一刻是在华灯的蕴眩之中。
可俟晨曦散落在街边不再那么多、没有以前那么高大的梧桐树上时,一阵浑浊的微风吹过,映投在民房区红瓦、洋房、白墙、屋顶上的枝叶光影,婆娑起舞的已不是金灿灿的晨曦,悠闲漫步的瞬间,那种静致温婉的上海之美,特別那曾经的卢湾区的那一份恬静悠然的诗境,你是否会与我同感而不止禁地叹息:岁月如梭,光阴难留。似水流年的光阴里,上海的早晨,竟然留下了若多破旧、凄凄岁暮,翳翳苍苍。
上海的早晨,经日月风晞,小溪泛尽却山行...我凭栏俯瞰自己生长的街区,步入相机镜头之中的不再是弥漫着优雅、典致风情的卢湾区,拾影遗落在那时候的少年时光缓缓移目,假装时间并没有流走,我,并没有长大,一切还犹如少年时一样。
我,难禁在上海的晨曦中忆起了《上海的早晨》,那四冊至今尚未阅懂的上海的早晨。
已作故人的作家周而复的代表作“上海的早晨”,帯有政治印记的讲述了1949年春上海刚刚解放后不久,便轰鸣响彻全国的公私合营、改造私方,描绘了改造民族资产阶级这一重大历史过程,正面刻画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整个过程,也描写了资方、私方在无情的改造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周而复因为这庞大的四部曲小说,挤身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80年代初,周而复受老友--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楼适夷的建议,构思执笔抗战八年的《长城万里图》。为写这部小说,周尽量地去搜集、占有资料,以更多地了解日军有关侵略的资料,当时这些资料很难觅找,在访日本时,他,去参观了靖国神社,目的是为了了解有关的知识。周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我在书里(指《长城万里图》第三部《逆流与暗流》)有一章(指第77章)描写了东条英机参拜的情节,如果不去看,就难免不真实。搞创作,你不了解、不深入生活,你能写吗?学文学的,这个都懂...
但是,1986年3月初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赫然一条标题让全国愣住了:《中纪委决定开除周而复党籍》,还配副题: 严守外事纪律维护国格...周而复因“参观靖国神社”被开除党籍,承受着身心俱创的身与名俱灭,犹如战国时的苏秦落魄之际,“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听说,周而复曾在采访本上写过8个字:“福至不喜,祸至不惧”。
作家,如此。上海,其实也类同。
俯瞰着上海的早晨,漫歩在“卢湾区”的昔日法租界的旧路上,宁静雅致一去不复返了,略有些不自禁地感慨岁月如梭,光阴难留,惟叹息难掩的陈旧,那陈旧,甚至于令人相信那不仅是惜别的岁月,可能是一去不复返了的、我们曾经生长的街区情景...在上海早晨,在似乎惶恐不安、优心忡忡的晨曦中。
标签 上海,早晨,寻觅,岁月
俟晨曦散落在街边不再那么多、没有以前那么高大的梧桐树上时,微风下,映投在民房区红瓦、洋房、白墙、屋顶上的枝叶光影,婆娑起舞的已不是金灿灿的晨曦,曾经的卢湾区的那一份恬静悠然的诗境,似水流年的光阴里,上海的早晨,竟然留下了若多破旧、凄凄岁暮,翳翳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