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惊?
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三章是非常重要的篇章之一,老子提出了天下救赎的两种方式:即政治救赎和信仰救赎,这里之所以用“救赎”而不是用“治理”二字,表示救赎是恒久的,治理是暂时的。
另一个问题是灵与肉的关系,老子提出了影响人灵魂自由的是人的肉身。而且老子说出了人是有摆脱肉身而存在的可能。当老子说出“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样话的时候,他是处于一种在地也在天的超时空状态。在他这种状态.下去读他的话语才能明白他的意思。而存在于三维空间,时间轴固定的人,对老子这个理论就难理解透彻了'
寵辱若惊 / 何謂寵辱若惊?寵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謂寵辱若惊
如果你得到某个人的宠爱,那么给你宠爱的人一定是高过你,甚至对你有生杀大权。这个宠爱的来或去,已经惊扰了你的内心。得宠的当下也是一个心灵被辱的过程,得之惊扰,失之也惊恐。
这句话主要是从有形的肉身角度来讲。肉体得宠却惊扰了内心,更深一层意思有:心灵的被宠,才是真正的宠而不辱。
贵大患若身
贵,权贵,就如同身体一样是个祸患。这里的观点与我们普通人的想法相反,常人把身体和权贵地位都当成宝贝,当成人生的追求。那是由于灵与肉的追求不同。
灵魂可以在肉体之外独立存在,灵魂的最高境界是与创造天地万物的道合而为一。道既然亘古长存,那么与道合而为一灵魂也是不死的。
肉体就是我们目前的身体,在灵魂合与道之前,我们的肉体通常被所谓的“七情六欲”所辖制。贪欲,情欲,名声欲都来自肉身。如果肉身能够不存在,也就不再有七情六欲的干扰,你就达到了“常无欲以观其妙”的体道境界。有欲不能见道,恰恰对应犹太版道德经所言:有罪之人不可见上帝的面。
老子认为:权贵就像这个身子一样,好事不足,坏事有余,都是与道沟通的障碍。因为不合道的权贵,也不能成就什么。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为什么说权贵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是个祸患呢?当权贵作为人的追求目标时,人很容易远离大道。当权贵成为人膜拜的偶像时,人已经模糊了目的和焦点,已经不知道为何物了。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这一句话的意义远大于原子弹爆炸,是千年中国的一个未解之谜。老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从政权入手治理国家只是那短暂的一瞬----能把天下短时间寄存一下就不错了。但是,从与道合一的信仰文化入手,才是长久救赎之计,才可以把天下像“托孤”一样托付给他。
“贵以身”,使肉身得到权贵,即政权;“为天下”---目标是为了天下的好处,有私心的就更不行了。
“爱以身”,就是求肉体被爱充满,让肉体与爱合而为一,这样的人就可以比较放心地把天下托付给他。
关键词是“爱”,犹太版道德经云:“神就是爱”而“道就是神”。由此可见:爱就是道的本体。“爱以身为天下”---为了天下而与道合而为一,按道的意思去做。
总结本章:依凭政权去拯救社会,作用是极其有限短暂的,是靠不住的。与道合一,体道,进道,按道的本意去拯救天下,才是正确有效的路子。
从中国历史上看,没有哪个君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能与老子与孔孟相比。在全球历史上看,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君王能与十字架上的耶稣对世界的影响相比。
信仰和文化的力量持续全面,政权影响则小得多。
犹太人从圣经上知道有一个救赎主要来,但他们心目中的救赎主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君王,所以骑驴的耶稣一度让他们很失望。但地球因这个骑驴的耶稣而大大的变化了。
老子在2500年前通过《道德经》也告诉我们:中国历史将基于信仰文化,政权远在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