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芳华》如何看?
不知是哪所"军事院校″署名"老山"的老教授为写了一篇吹棒《芳华》影评。教授,军事院校教授,又是老教授,太权威了!影响了得!
本人没看过《芳华》,只从报道上了解了一些情况,不敢妄评。
我党的文艺政策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鼓励放,也允许争。
在此借花献佛。
一面之词,仅供参考!
刘明丰:
了解冯,严的情况再看一看"芳华″,就知为什么了! 另外,作为参加那场战争的我(79.2.17一一3.13云南)除了看见被手榴弹爆炸而牺性的新兵(原型)是我的一个新兵和残酷战斗场面,再加上医院的鲜血和一车烈士的遗体。我流泪了。看完回忆这些情节太假了。总之,从冯小刚来说池就里用这些是似而非的战斗情节,来赚取票房。还有一个副连长又是残疾军人,回来怎么不安置呢?完全说不走的。就以他最低也应评二等甲或一等乙残。(现在每年都是2万多)我两个二等乙的排长(同我在成都)都安了工作。所以,这就不符合现实。如说下岗还差不多。但下岗也不是这样。我的司号员也是下岗了,也领补贴,(五险一全政府交),现在退休。 2017年12月28日
湘泉:
1.偷拿军装桥段、内衣海绵垫桥段是瞎掰,不符合人物性格,倒像现代初中女生欺凌事件。她幼时得不到家庭的关爱,一个丑小鸭,一个新人,哪有那么大的胆子去偷拿老队员的衣服?那个年代(1976年),又能去从哪里撕来两块海绵垫?她有那胆子从训练用。,,垫子里撕出来吗,那可是破坏公物喔,他的生父还被关在劳改队呢?谁给了她这么大的贼胆?编剧、导演!
2.从省军区大院文工团食堂跑出了一头猪,不合情理;还居然跑到了省城大街上游行队伍中去了,在那个年代更不可思议。
3.何小萍抱着那一大堆奖状、奖品最后去哪了,前有伏笔,后没有照应。如果在小站长椅上,一个拿出了当年撕碎了又粘合的照片,一个拿出一张珍藏多年的奖状,不更彰显那份情,何刘二人的相伴不更合情理?还需要说出那句“当年我想要你抱抱我”吗?
4.何小萍装病罢演是违反军人的天职和有关军令的,她被下放到野战医院合情合理,但政委在慰问演出一结束,还没有回到文工团,冒着大雪急忙就擅自宣布处理决定,严重违反组织程序,一个小小的文工团政委哪有这个权力?
5.一个连级干部,又是战斗英雄,按八十年代的政策,转业后,政府是要安排工作的,可冯导忍心把他流落海口街头拉书,拉书不是街头小贩,怎么又被联防办查获敲诈?联防办可是管治安的。冯导上次在《老炮》里黑了城管一把,这次改黑联防办了,黑上瘾了吧!
艺术应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也要禁得起逻辑推敲,不能为了表现既定的主题(人性的阴暗面)而瞎编。
观自在:
我是与《芳华》同一个时代的女兵,虽然不是文艺兵 但是观后感慨:只看一遍……《英雄儿女》不管什么时代百看不厌……
老王:
《芳华》就是居心不良的作品,我作为当时野战军人不宵一顾,编造虚假故事目的加深裂痕。
鱼肚白:
扯他妈的蛋!“芳华”骨子里就不是好鸟!习大大尽力推正能量,“芳华”却明显在背道而驰,影视界该动动大手术了!
王慧:
赞美就不提了,总体说有过部队文工团经历的人后来的结局都不错,当护士旳全当上大夫,室主任医了,干点什么全比下乡知青強。芳华太低估人民和政府对子弟兵的热爱和感激了。原作者出国嫁老外,成了作家,冯导成大导演,那位原型58岁,跳舞比年青演员都好,人那么年青,漂亮。怎么解释?
江河:
文化干事出身评当然如此,但负多正少是事实,社会使然,五纵和平演变己是社会现实,冯裤衩当然追求票房与轰动,推砸短板嘛。悲多年宣媒與阵沦丧,养太多小资与汉奸尔。
鸣剑: 一个被冯导收买了的老兵
晓岳: 什么老兵?拿人家多少臭钱?给人家丑陋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