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张澜澜的档次,与汤灿一比 (少儿不宜) [2014/08]
- 徐才厚情妇张澜澜(图) [2014/08]
- 赖昌星为什么想搞董文华?(18+) [2012/04]
- 彭丽媛并非一只死穴 [2017/07]
- 解密:谁出卖了张玉凤? [2014/09]
- 中共高层已达成妥协:大阅兵游行十大疑点 [2019/10]
- 看女人玩弄男人生殖器有感 [2020/02]
- 中国大阅兵漂亮女兵最新集萃,先睹为快 [2015/08]
- 红二代聚会发泄对习近平不满 [2017/04]
- 肺科病房淫乱的难言之隐(18+) [2013/03]
- 与高官通奸的杀伤力 [2017/02]
- 严重关注:上海市全体党员登记名册外泄 [2020/07]
- 请大家来辨认:她是谁的私生女? [2019/10]
- 耿爽出面收回对美国的肆意攻击 [2020/03]
- 国色天香:中央办公厅直接挑选“两会”女服务员(一) [2021/03]
- 中国官方缘何不为毛泽东“私生子”平反? [2013/04]
- 红军到处强奸妇女是真是假? [2016/09]
- 祖国有难不捐款,你能算是中国人?! [2020/01]
- 南海开战一周后的中国局势 [2016/08]
- 为韩正同志,我再赌一把! [2015/01]
- 最新发布:就上海踩踏事件答记者问 [2015/01]
- 离开主席教导我成不了游泳好手 [2015/07]
- 华人在哪里都不心齐,为什么? [2016/01]
- 一个专门打着名人旗号的写手 [2015/04]
- 上海是重灾区 [2012/10]
- 得天下者是因为得民心? [2014/11]
- 维护毛泽东思想的五种手法 [2012/10]
- 大妈舞与体貌特征(附图) [2016/12]
- 红歌响彻国会山,她的希望? [2015/01]
- 抗美援朝,何必纠结? [2016/09]
八一南昌起义是建军标志。解放军十大元帅有八位参加此次起义,而彭德怀不是。彭德怀究竟是好是坏,不仅仅是个历史问题,它关系到当今执政者利益,如刘源执掌军权时,由他担任大型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制片总顾问,而当《彭》正式展播,刘已去职,全剧被CCTV禁播最后10集(涉及彭反党事件与彭死于文革的最后10年描述),刘源至少被认为“不代表中央意见”,所以徒劳无功。
毛主席在党内军内斗争中,不止一次以“好人坏人”论断涉案者,那我们来看看,彭德怀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打倒彭德怀仅由毛泽东个人所为?
用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话说,“彭德怀庐山会议写意见信没什么错,但他里通外国不能平反。”刘的话很明确:向毛提意见无罪,质疑三面红旗无错,但彭这个人不可取。“彭德怀事件”只是刘少奇手里的一支箭,射毛的同时也彻底射倒彭。对此,刘源当然清楚,当他父亲迫使毛退居二线,即1962年由刘少奇主持中央一线工作时,面对党内要求为彭平反的呼声,刘以维护毛主席威信为名,多次将呼声挡回。庐山会议上刘少奇指责彭德怀是“魏延的骨头、朱可夫的党性、冯玉祥的作风”;刘对彭大声怒斥:“与其你篡党,还不如我篡党”,称彭德怀“是一个一贯反党的伪君子,企图搞军事政变!”
庐山会议期间,比起刘周邓等多人围攻,毛说话还带点人情味。毛泽东对彭德怀说:“你那么凶,人家都怕你,接班人都怕你,我死之后怎么办?”
今天有很多人怀念彭德怀,称颂他爱民如子、体察民情、为民请命;赞扬他无私无畏精神,以他为楷模,显明共产党人的情操,证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但无论如何,彭的人格与品质,皆不能以毛泽东的公开评价(两个极端的评价)为依据,同样道理,把彭如何公开反毛的事迹集中起来,也并不能说明彭自己是好人一个。
二,彭德怀仅仅是土包子一个?
根据斯诺夫人海伦所著《续西行漫记》的记载,彭德怀早在延安时期,就是党内唯一能同毛较量的中共首脑人物,彭的野心和气势与毛不差上下。这本书在1964年刘邓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曾再版并内部发行至省部级干部及省部级办公厅。此书直到21世纪初才公开出版。严格限制阅读范围的原因,是此书在整体上即为中共高层领导的个人档案合集。《续西行漫记》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从文学水平衡量,都远超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况且斯诺直到《西行漫记》出版,并未到过延安,他到的是保安(今志丹县),身临其境并记录了革命圣地的作者是——海伦。
按《续西行漫记》的章节排列:“出版前言 作者自述 第一部分:到苏区去( 1, 又一次“非法生意”,2, 投奔苏区,3 与彭德怀在前线,等等),从该书的章节顺序,即可见彭德怀——书中的第一个登场人物,在中共高层里的显赫地位。
三,彭德怀在毛跟前一贯顺从谦卑?
事实上,彭德怀一向居功自傲,就没把毛放在眼里,例如早在井冈山时期,他派兵杀害袁文才、王佐,这两位曾是井冈山农民反政府武装的占山首领,1927年与毛泽东一起拜为”井冈三结义”,对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驻井冈山,给予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支持和帮助,其中袁文才是贺子珍与毛泽东婚恋的介绍人。1930年袁王事件发生后,毛泽东认为若无彭德怀指挥的红五军介入,中共江西边界特委即使计划除掉王袁及其部下,根本无可能。袁王这两位红军高级指挥员及其部下排以上干部集体被杀,导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从此丧失。毛原话被记载为:“杀袁、王两人毫无理由”。因此,毛泽东把袁王被杀的主要责任,记在彭德怀身上,觉得彭败坏革命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王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袁的儿子袁耀烈和王佐的儿子王寿生,一起被党中央邀请参加开国大典。不少红军老干部纷纷到井冈山探望袁妻谢梅香。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特别邀请袁妻谢梅香和王妻兰喜莲到井冈山宾馆见面。
根据1988年中国大陆出版的《热门人物》第2期内容:
彭德怀被打倒,他自己负有不小的责任,王稼祥曾指出:“老彭太过分了,怎么能那样对待毛主席呢?他好像仗着什么人的势力这样做,我没有理睬他。他那不是在搞政治,而是要整毛主席。” 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指出:“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的表现,其实影响是很坏的,王稼祥同志并不赞成他的那些做法。他在历史上的确几次反对毛主席,毛主席都没有和他计较,都容忍了他。我已经看出,多年来毛主席对彭德怀的态度是作了最大忍耐的。彭德怀对毛主席毫不尊重,指着鼻子骂毛主席。彭德怀确有取代毛主席的意思,他对毛泽东恨得要命。”
四,百团大战能否挽回彭的名声?
早在延安确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历来认为,彭搞百团大战有4 个错:
1,未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擅自发动大规模战役;
2,暴露我方实力,解放区遭受空前损失,政治上打了败仗;
3,军事上也打了败仗,彭向来以勇而拼,尚无战略眼光,百团大战先打得日军一团糟,马上八路军自己一团糟;
4,彭好表现自己,以抗日为名,讨好蒋介石,这是王明路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
人们通常以为是庐山会议导致彭德怀的百团大战挨批,不!彭早在延安整风过程中就受到责难和批评。 “文革”后,体制内的历史研究者试图淡化这一事件,并努力为彭德怀彻底开脱,但直到今天都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文件类证据,能够证明中央军委事先批准过发动百团大战。
据日本史学资料,日军战报: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华北治安战》)。而我党和八路军控制下的平原地区根据地,全部降格为游击区,我军在百团大战期间一度占领的县城,全部重落敌手,根据地人口从战役前的4400万人减少至2500万人,导致八路军兵源急剧下降,八路军战斗减员达 25%!
以上数字说明百团大战的长远影响并非完全是正面的,但更严重的是,我党一旦将百团大战的决策模式合法化,那么就意味着我军指挥员可以不经中央批准、发起任何一场具有足够正义感的战役,这无疑将导致“党指挥枪”铁律被颠复,而枪指挥党是绝不被允许的。
五,抗美援朝能挽回彭的名声?
朝鲜战争结束三年之后,毛泽东就已一再表示,帮助朝鲜打这场仗是错误的。
1956年9月18日他同前来参加中共八大的朝鲜代表团会谈时就说:“对朝鲜劳动党的做法,过去就有意见,例如朝鲜战争,开始就提醒过金日成不该打,后又警告他敌人可能从后方登陆。”
1965年5月5日,为“文革“作发动准备的毛泽东,作过一次离京谈话。毛泽东说:“譬如抗美援朝,我们出动100万军队,那时林彪同志有病,我犯了一个错误,没有用邓小平同志去指挥。”
1951年5月下旬,第五次战役的两个阶段都获得了胜利,彭德怀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再加上志愿军疲惫不堪,为不久之后之后的大败埋下了伏笔!战后美军宣布俘虏了17000多志愿军,这个数字占据了朝鲜战争中被俘的志愿军的80%以上!在志愿军胜利班师的时候发动猛烈进攻。此次战役志愿军歼敌82000多人,死亡85000多人,在后来的撤退中失踪了20000多人。
六,彭从不整人,从不搞阴谋?
彭德怀1958年曾自我评价道:“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同志没有搞过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那种阴谋。”
彭先于1956年,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首先击倒了刘伯承,在党政军高层引起普遍不满与怨恨;彭后于1958年,他连同陈毅、聂荣臻、黄克诚等人,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我军第一功臣——粟裕,进行了极不公正的派性攻击,粟裕被扣上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里通外国”的帽子。粟裕后又在中南海居仁堂由邓小平主持的元帅会议上,接受批判,最终被迫承揽了几乎全部“罪行“。毛泽东在随后的中央会议上把粟裕作为军内的“坏人”点了名。
正是彭向毛泽东揭发:粟裕里通外国。人所周知,粟裕战功高过彭,是彭一向妒忌并想排斥的四星大将,虽然粟裕一生给彭德怀毁了,但彭自己仅仅一年之后,也同样被“里通外国”的罪名一打到底。党中央能斗倒彭,正是毛主席看准了彭在党政军高层,不得人心!(待续)
注1:相关历史性珍贵照片,请至笔者本人文章连接: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281424/article-256087.html
注2:本文涉及诸多史料,均有出处,源自中国大陆的报纸书刊及其他公开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