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薄”事件幕后的总导演到底是谁? [2012/04]
- 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2012/05]
- “香蕉人”的困惑 [2011/12]
- 一声叹息 [2011/06]
- 从“朝鲜兵变”想到的…… [2012/01]
- 就算我求您了!!! [2012/05]
- “海归”呀“海归” [2011/06]
- “将熊熊一窝”——“南京风波”给我们的启示 [2012/02]
- 意外的收获(二)——写于2011年圣诞节前夕 [2011/12]
- “勿以善小而不为” [2012/02]
- 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镜头 [2011/12]
-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2011/11]
- 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0/09]
- 亲爱的妈妈,我永远爱你!(一) [2011/03]
- 本是同根生......(一) [2010/05]
- 真正的朋友 [2011/05]
- 我所认识的台湾女人(三) [2010/12]
- 《海芋花开》——答谢读者 [2011/03]
(四)政治改革的措施
三、 官员专业化。高祖还提出,官员必须专业化。据《清史列传》记载,他上奏提出:“任官之法,莫善于一事分任诸人,莫不善于一人普任各事,如京员尚、侍诸职,今日习礼者,明日使之知兵;外吏藩臬等员,此处掌刑者,他处责以治赋:其弊不可言也。”这就是说,原来使用官吏,只要通晓诗书八股、封建理论,就可以普遍使用,象万金油一样包治百病。指导礼仪的,可以要他领导军队;掌握刑法的,也可以要他去管理财政,根本不问他是否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坚持以封建政治挂帅的“外行领导内行”,自然就会弊端丛生、朝政日衰。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895年9月,高祖为了实现政府官员专业化,上奏朝廷。在《清史列传》中记载,他提出,“国家取士之法,视前代尤密。……首士之中,拔其优者为翰林,择之可谓精矣。而举世以不达时务轻之。沿江沿海之人,日与外人相习,其所学乃能为国家之用。夫取之而不用,是取之非其道也,用之非所取,是不得已而用之也。欲救其弊,莫如使取与用出于一。莫如使今日所取之士,尽习有用之学。经世之学,莫过于二端,曰政曰艺。故请旨将翰林院官制,酌量变通,……令学士以下,各视性之所近分研实学,以备时用。”
张百熙在这里揭露了清朝在使用官吏方面的一个严重弊端:即取与用不能一致,就是通过科举录取的士人,只知八股、诗文,完全不通晓国计民生的科学知识而无法使用,而沿海有的人,由于与西方人接触多,通晓近代科技或国计民生的专业本领,但又未经过科举,不能使用。如果“取之不能用,而用之非所取”的现象长期延续下去,国家机关行政职能无法运转,“洋务"事业无法兴办,国家不能富强,只能长期处于贫穷挨打的地位。因此,高祖建议改造翰林院。翰林院实际是国家贮备与输送高级官吏之地,他提出,一方面要改造体制,将詹事府与翰林院合并,和普通部院一样,设尚书、侍郎,以发挥行政效能。
另一方面,要改造现有的翰林学士,要他们“分研实学",即要求被录取在翰林院的进士,根据自己的性情、兴趣、特长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学习研究现代专门科学技术,以便将来处于领导岗位时,能够在专业方面进行具体有力的领导,从而实现政府官员专业化。
四、整顿官吏队伍。高祖张百熙历来主张对各级官吏,都要任人唯贤,优升劣汰,严格管理,赏罚严明。凡朝廷高官犯有重大过失,他都要上奏弹劾,建议予以惩处。《清史稿》记载,1894年,朝鲜东学党之乱,日本借机向我开衅,而我海陆军连挫于日。张百熙上奏:北洋大臣李鸿章“阳作备战,阴实主和,左宝贵、聂士成勇敢善战之将,以饷械不继,逐遭败绩,咎在李鸿章。”要求朝廷对李鸿章严加处理。
又片劾: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以宗支莞枢务,纳贿招权,战事起,一倚鸿章,贻误兵机,皆不报”,“百熙奏罢之”。后又与翰林院侍讲学士陆宝忠等联名弹劾枢臣孙毓汶等朋比误国十六大罪,建议朝廷予以撤职,并与侍郎李文田等合词,请旨启用懿亲重望、执政有年、才猷恢豁的恭亲王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