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药神菜马齿苋 [2020/08]
- 饥不择食 鹿和菜果 [2020/09]
- 说亚洲人阴茎小是没有事实的偏见 [2021/10]
- 多强和多久的活动才能抵消一天静坐对身体的害处 [2019/04]
- 为什么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定为糖尿病但美国医师学会的控糖目标是7-8% [2019/03]
- 成年移民能把英语学到母语水平吗? [2020/09]
- 日本人比美国人身体活动少吗? [2019/08]
- 美国房子和房产税 [2021/06]
- 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 [2019/07]
- 美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概况和中国的比较类似 [2020/03]
- 自杀是因为心理素质太差吗 [2019/04]
- 为什么亚裔大学毕业生的优秀率低于白人毕业生 [2019/04]
- 德州兴起和加州减速 [2021/04]
- 多数营养补充剂和延年益寿无关 [2019/07]
- 遗传风险不会影响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2019/08]
- 新冠新热点巴西青壮年死亡比例高 [2020/05]
- 东亚人是否对新冠病毒较为易感? [2020/02]
- 1918西班牙大流感及它与新冠肺炎的异同 [2020/03]
- 在去年12 月或9月样本中检出新冠抗体的意义 [2020/12]
- 拉丁裔的新冠表现和健康饽论 [2020/06]
- 如果死的是华人会是什么结局? [2020/06]
- 浅谈基础疾病和新冠病情 肥胖可能不增加病亡风险 [2020/04]
- 2020年美国10大死因及它们的一些关系 [2022/02]
- 这次大选民调比2016年的失准 [2020/11]
- 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是华人? [2020/09]
- 神经病和里根总统遇刺 [2020/09]
- 我们应该怒向歧视而不是躲避歧视 [2020/05]
本人的语言天赋比较差,加上中学时基本上没有学外语。当年研究生毕业打算出国时,就找某些外语专家请教。专家们说,外语是一门语言技能,只要用心学习完全可以掌握,还举了不少例子,某某和某某某如何出国后把英语或日文能力提高到母语水平的。 说得本人热血沸腾,也就立志远渡重洋,干一番事业。
现在才知道。认知神经科学家们根据实验早就提出过一个理论,如果一个人在12岁以前没有接受过第二种类语言的信号 (有说6岁前的),那么他对该种语言的掌握是永远也达不到母语水平的。但是,当年中国如果谁说这套理论,那非被认为是疯子不可。
说到外语,不能不考虑该外语的语系和母语的不同程度。按照定义, 人生下来到儿童期接触到和使用的最多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在英文中,母语叫Native language,本人儿童期接触最多的语言是家乡的一种土语,然后是广东话,到大学时交流基本上才是普通话。但是它们都是中文,总的差别不大,不算外语。
上世纪后期正值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之初, 不少人想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我出国前,我的研究生同学已经出来了不少。一天碰到大学时的年级主任,他说,别人都出国了,怎么你还没走啊?于是我就到处撒网. 日本先给了资助,而且订好了去程的飞机票,因此我先到了日本。本人以前没花多少时间学习日语。但是毕竟中文和日语的差别程度没有和英语的那么大,“连猜带蒙还可以对付过去。
或许世界上没有什么语系的差别程度大于中文和英语了。后来美国医院给了我资助和Fellow的位置. 于是我来到了美国,除了专业知识外,那几乎是全方位的语言冲击. 我们在中国学的那点考试英语根本上够不上。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
当年我有一个朋友是匹兹堡大学的数学系的博士生,他告诉我一些他们系的故事。那时数学系并没有现在的那么热门, 他们系里的博士生多数是中国来的。他说他和其它中国同学的托福成绩都超过600分, 但是英文听说写都有一定难度。好得学的是数学,不会文字表达就使用箭头。因为中国学生是多数,老师也允许了。有个华人教授甚至用普通话回答中国学生的问题,这也引起过美国学生的异议。
其实,专业英语还算是移民的舒适区。一般来了若干年都可以掌握和熟炼起来。但是出了自己的本专业,英语实在是浩瀚无边,如果并非本专业的人士,我们有多少人能够读得出多少种植物或动物的英文名字,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些生僻的法律或医学术语。
网上有人写了个故事:说他就读广外,日以继夜阅读背诵英语,之后六级上了600分,四六级口语考试A+等级,大四时如愿以偿拿到了英语专八证书。后来到香港读研和工作,听到国际学校的孩子们用英语聊天,接触英语国家客户与合作方。原来他对英语的那份自信,基本上就破灭了。
就本人看来,我们绝大部分移民的英语水平是永远也达不到母语水平的。我看中文小说可以一目十行,即使是碰到不懂的字,也可以了解全文的意义。但是看英文小说一目一行都要小心翼翼,往往就卡在一个单词或哩语上。
我有一个后来做了美国某医学期刊编辑的医生朋友,当年每年开会都有交流。有一次他找到我说,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认为很有原创性,就投给一个有点名气的医学期刊。但是有个审稿人偏偏鸡蛋里面挑骨头,反反复复指该文章有缺陷,他已经修改了三次还不放过。
我表示同情,就说越是原创越难被名刊接受的话来安慰他。但是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终于开口问我:这审稿人的文风很像是你的啊?我回答他,这绝对不是我。后来想想,我们移民写英文能够表达清楚就阿弥陀佛了,还有什么自己的文风。估计那审稿人也是一个非英语母语的人,因此,该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把那审文误认为是我写的。
我有时也看看美国的脱口秀,但是在不少地方跟不上拍,品不出味,和剧场的笑声不着调,有时碰到个别单词, 还不知所云了。 而看中文相声就没有这种现象。这就是母语和非母语的不同。好的是几十年来前信息革命就来到了人间,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欣赏不同语言的文艺节目。
我们阅读中文文艺书籍,往往不但欣赏其中的故事,而且还会品尝作者的文风,甚至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并熔入自己的风格而拍手称快。但是对于英文文艺书籍,我们最多也只是了解个大概的情节,但是难解其中的个人风味。对于那些显示作者文风的描述,往往成为我们难啃的骨头.
当然, 一个人在12岁后才接受第二语言的培训不能达到母语水平的理论, 只适宜于超过99%的普罗大众. 生物医学的最基本规律就是几乎什么都有例外.这并不排除极少数语言天才成年后学习外语也可达到一般人的母语水平。不过, 他们的母语水平还是会高于自己的第二语言的水平.
即便是从小双语的孩子,他们势必会把其中的一种语言作为主要语言-母语,对另一种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深度都不如母语。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一旦大脑已经被母语占领了发展的沃土, 第二语言只能在相对贫瘠的边缘地带生存.
但是, 即使我们不可能把英语提高到母语水平, 我们还是可以应付专业工作和日常生活的. 其实, 专业知识, 基本常识和逻辑也很重要. 本人在美国以正式英文名字发表的第一篇东东是单一作者的. 这是写给医学牛刊New England Journal Medicine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 的信。尽管那时我的英文很差, 但是编辑还是能够在专业上理解并略加润色出版了.
有时候,英语不是母语也可促进工作效率。我曾在一个对患者资料需要高度保密的单位工作过,该单位把一个大的办公室作为保密工作室,如果那位员工需要做高密的工作,就到那里去。但是里面经常人多嘴杂,有新闻的有八卦的。因为英语不是我的母语,听起来要费心费力。于是我就不用心听他们说什么。久而久之, 真的听不见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刚到该单位不久, 就暴发了数位员工指责一位中层领导. 说他不切实际,不接地气, 不近人情, 不懂装懂. 异想天开,导致工作进度缓慢. 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上级领导找到我了解情况. 我告诉他, 本人初来乍到, 他们说话的语速又太快. 不大清楚他们在吵什么.
有一次,单位的平权办公室主任找到我,说昨天下午两点有两位员工在保密工作室发生争吵,他们都说你在现场。你能够把你所听到的告诉我吗?我说,他们吵架了吗?我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什么也没有听到。办公室主任又说,他们彼此指责对方散布歧视的言论。咋我回答说,我真的什么也没有听到。主任狐疑地看着我,不再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