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ABC

作者:谢盛友  于 2024-10-13 04:1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妈祖信俗ABC

本周,超过一千名台湾信徒前往中国东南部福建省参加一个宗教节日,这是两岸文化交流中一个罕见的例子,但有可能被政治紧张局势的阴影笼罩。

湄洲岛是一个渔村,被认为是妈祖信俗的中心场所。妈祖是一位民间神灵,受到台湾和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数百万人的祭拜。本周这一活动被称为"纪念妈祖羽化升天1037周年大会暨海祭妈祖祈福大典",中新社报道活动现场称,"鼓乐齐鸣,擂鼓三通,礼炮纷响,海螺长鸣……海祭妈祖祈福大典现场,主祭人、陪祭人循古礼祭祀妈祖,祈愿国泰民安、天下平安"。

据中国官媒报道,本次祈福大典共有来自台湾的12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1000多位台湾人士参与。

海峡两岸的妈祖庙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但台湾官员认为,中共一直在试图通过资助台湾信徒前往大陆以及进行宗教交流来施加影响。

当地人身着色彩鲜艳的祭奠服饰,在鼓乐和烟花的伴奏下,在岛上的庙宇周围抬着妈祖塑像游行。人们相信这位女神会保佑出海人员和渔民的平安。

(路透社等)

至少我个人认为妈祖信俗是一种信仰,不是宗教。妈祖信俗并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教会组织,没有在一般社会治理体系之外,另行建立一个自足的信仰体系。但是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的关于“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决议。

妈祖是中国官民同敬、最有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司祭、祭品、舞蹈、音乐等通过师带徒方式传承,已确认代表性传承人36人。目前已从湄洲妈祖祖庙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信众2亿多人,2300万台湾同胞中,有1700万信仰妈祖。

妈祖生平

妈祖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是当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妈祖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大士慈详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将近分娩,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周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 历代对妈祖的赐封根据史料,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0-13 04: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