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制造 [2015/08]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广鲁才英 文昌心伶
--- 悼念恩师郑心伶教授
罗峰中学同班同学林尤剑日前来信:
微信传来噩耗,我们的中学老师郑心伶教授逝世了,享年87岁。难忘他曾经在罗峰中学教过我们,特此作小诗一首,以表深色的悼念。如下:
悼念恩师郑心伶教授
授读罗峰难忘记,闻悲异域憾深深。
恩师乘鹤今归去,弟子求知将欲寻?
诗句千章留史册,贤名万里慰乡心。
东君吹绿桃和李,海角天涯遍翰林。
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顺此,也向你问好,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同学林尤剑亲笔
-----
郑心伶,笔名东君、协堂,1938年生,海南文昌县人。作家,鲁迅研究家。1946年开始读小学。1952年进文昌中学读书。1957年高中毕业后进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1年处女作散文《两个聂鲁达》发表于《羊城晚报》。翌年秋大学毕业,先后在文昌中学、罗峰中学和海南师范学校任教。1979年加入中国鲁迅研究会。翌年加入中国作协广东省分会。1984年调广东省文联,历任《广东文艺界》、《文艺新世纪》和《南国》杂志副主任、主任和副主编。从1987年起,兼任《广东鲁迅研究》副主编。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著作有《鲁迅诗浅析》 (1982年,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再版)、《鲁迅作品赏析与教学》(与王祚庆合著;1986年,海南人民出版社)、《鲁迅与青年作家》(1987年,花城出版社)、《铜鼓岭的传说》(与符致江合著;1988年,海南人民出版社)、《我与郁达夫》(王映霞编校;1988年,华岳文艺出版社)。《鲁迅作品赏析与教学)获1988年全国教育图书优秀奖。《鲁迅与郁达夫》和 《喜鹊与乌鸦》 由陕西华岳文艺出版社和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时,几次与郑红一起看望郑心伶老师。我在罗峰中学读书时,郑心伶等许多毕业于华师、广外者在那里任教,是罗峰中学教育回潮最鼎盛的时期。郑红则是文昌中学时心伶老师的学生。郑心伶老师当年是广东鲁迅研究室主任,每次到他家,师母都会做很多菜来招待我们。每次看到郑心伶老师,我都是联想到他在罗峰中学,傍晚时打排球潇洒的姿势,或者修水利劳动时他挑担子的样子,根本没有把他跟鲁迅联系起来。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问:“老师,你研究鲁迅,研究出什么名堂?”老师:“先生说,为什么中国人采取打屁股来惩罚小孩,因为屁股的肉多,容易打。”
倒是1995年在台湾时,有一次跟钱理群交谈,他告诉我,郑心伶的鲁迅研究,建树独特。自古文昌人就是这个毛病,喜欢跟别人不一样。
2009年,郑心伶从广东回到了海南文昌。回到自己的家乡,郑心伶和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无意发现,文昌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传播。为此,郑心伶牵头成立了海南文昌文化研究会,先后出版10多本关于文昌文化的丛书及刊物。
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创办文昌文化研究会、出版《文昌文化大全》丛书,恢复创立文昌琼剧团并担任董事长,郑心伶的晚年生活就这样忙碌并快乐着。文昌文化研究会在2008年底创立。文昌文化研究会还定期出版季刊《文昌文化研究》,由文昌各界名人撰写文昌文化论文随笔,内容涵盖《文昌文化论坛》、《文昌精英文化》、《文昌文物保护》、《文昌华侨文化》、《文昌革命遗址》、《文昌氏族文化》、《文昌庙宇文化》等方方面面,每篇文章都经过了精心撰写细致编辑,让读者读后掩卷深思,可以直观了解文昌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状。文昌文化研究会还组织各方专家学者开展文昌文化论坛,把专家思维碰撞的观点整理成论文,出版《文昌文化研究论文选》,让文昌人品尝到自己文化的不同观点互相交织融合的盛宴。
“我是文昌人,家乡养育了我、教育了我,我理应为家乡的文化发展出一份力。”这是郑心伶的成立文昌文化研究会的初衷。尽管出版了关于文昌文化的丛书和刊物,但郑心伶发现,通过书籍的形式在文昌乡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中传播难以被接受。
“很多上了老人跟我说,他们看不懂书。”郑心伶回忆起跟村里老人们的谈话时的场景,他认为这是个无法回避的情况,如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发展文昌文化,他想了很多,最后他决定通过琼剧来传播和发展文昌文化。
文昌琼剧以倡导文明戏、时装戏、现代戏为主,闻名全岛。1960年,原文昌琼剧团成立,曾被誉为“琼剧一枝花”,由于受市场冲击,1987年后渐渐淹没。
郑心伶向文昌相关部门递交了文昌琼剧团成立的相关报告,得到了大力支持,2011年6月22日,文昌琼剧团挂牌成立。
虽然文昌相关部门拨付了琼剧团的启动资金,但远远不满足琼剧团的日常运营所需,郑心伶还自掏腰包,把准备买房的30多万元拿出来给琼剧团使用。
为了琼剧团的发展,郑心伶还“厚着脸皮”向学生要钱。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海南现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邢诒川认出了恩师郑心伶,师生交谈中,郑心伶罗列重办琼剧团的重要性,传承本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琼剧团所遇到的难处。邢诒川决定,以文昌工商联的名义给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捐款100万元。
“当时我太惊喜了,从没有想过会得到这么多捐款!”老师一激动就把这个可爱的学生抱了起来。
当时的琼剧团有51个成员,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最老的是郑心伶。“有人叫我哥,有人叫我阿公、伯爹,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剧团的‘宝贝’。”郑心伶说。
创建、开会、把关剧本、指导演出、当演员们的“心理辅导员”……郑心伶一刻都没有闲过。
2012年10月22日晚,阔别26年的海南文昌琼剧团重返舞台,首演成功。
“我们开办以来郑教授他们在这里都是出钱出力而且不领工资,有时候剧团取得好的成绩,好像比如我们在《侨乡女人》参加第二届艺术节的时候得奖的时候,郑教授还拿自己的工资一万块钱来奖励获奖的演员。”文昌琼剧团团长符儒奋说。
琼剧团已经排演了11个剧目。“看着村里的老人抱着孙子孙女、老公带着老婆、老婆拉着老公,大家都来看琼剧,我就觉得非常满足。”郑心伶说。
1962年,郑心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文昌中学的符芹英校长和符郁文教导,亲自往广州点名让他回母校执教。他从大学走上了自己特别的人生道路。此后,他做人光明磊落,做事敬敬业业。不论是从事鲁迅研究,教育工作,还是文学创作,他都以超人的激情、热情和灵感去努力钻研,并且卓有成就。事业是他的至爱,时间是他的生命。工作上,他从不轻言放弃和失败;时间上,他从不轻易浪费分分秒秒。“乐观、坚忍、奋进”是他的座右铭,他的人生灿烂辉煌。
郑心伶最突出的业绩是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研究,将鲁迅的精神发扬光大。早在童年时代,鲁迅《踢鬼的故事》,就使他对鲁迅的崇拜和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从此,他逐渐认识、了解、读懂了鲁迅和鲁迅作品。特别是1976年,在恩师李尔重的推荐下,他调往广东省文联专事鲁迅研究,如愿以偿地吃了鲁迅研究这碗饭,为鲁迅而战,打扮一生的美丽。
------
2021-09-03 00:35:57
赞郑心伶老师
作者:山梅林韵
在恢复高考以前
你便离开了罗峰中学赴任羊城
你的教友林植菲,邓秀安和潘先焕老师等
还有你当时的学生
都默默地为你祝福
衷心地祝贺你高升
从那以后在南方或海南日报上
我们经常看到了你的署名
杂文是你的挚爱和专长
因为你说过鲁迅是你的先生
在广州石牌区的日子里
有多少人都在关注着你的笔耕
鲁迅研究所成就了专家梦
但罗峰中学却留下我对你的仰慕之情
一个慧眼识人的伯乐
有许许多多的学生
谢盛友和韩东来只是其中的一两个
你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永世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