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和女性来2次,行否? [2017/08]
- 德国人如何做爱 [2017/10]
- 中国正发生大规模性革命? [2017/06]
- 性爱毁了网球神童贝克尔? [2019/06]
- 误传和曲解的“共产共妻” [2015/07]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反抗 [2022/10]
- 中国制造 [2015/08]
- 马克思的《资本论》错误在哪里? [2018/04]
- 周恩来与德国女士有一个私生子? [2018/03]
- 穆斯林用女人的子宫征服世界 [2019/05]
- 为什么中共执政不稳定 [2015/08]
- 欧洲难民潮与拥挤的公交 [2015/09]
- 厉害了,国内来的游客 [2018/06]
- 谢盛友:啊,上海女人! [2010/07]
- 谢盛友:李双江到底错在哪里? [2011/09]
-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吃饭? [2010/08]
- 谢盛友:艾未未面对的法律 [2011/04]
- 新闻记者要有德行 [2018/10]
- 谢盛友:寄希望于柴玲 [2012/06]
- 蒋介石发动内战? [2016/02]
-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2018/05]
- 关于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声明 [2010/10]
- 打台湾,你们上战场,我跟你们一起上 [2021/11]
- 谢盛友:与80后谈六四 [2011/05]
- “我们还算得是一个中国人吗?” [2010/04]
- 谢盛友:六四反思 [2020/06]
- 谢盛友:我为什么如此喜欢韩寒 [2012/02]
- 为黎智英感到自豪 [2021/12]
“中国软实力”需要信仰支撑
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展开大规模的魅力攻势。口号是:更多软实力,更多朋友,不计代价。积极的形象可以用钱买得到。中国为其国际形象投入约10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只有不到6.7亿美元。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指一个国家基于其政治价值观、文化及外交形象而产生的吸引力。“软实力”一词自出现以来,用者甚广,论者更多,几乎所有讨论都是以此其创作者——被誉为“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的解释为宗。联系约瑟夫讨论“软实力”的相关语境系络,我们可以发现,约瑟夫提出“软实力”概念,是为了更明确地区别和分析国家的力量。其在内容上是有别于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而以文化、制度、价值为主的力量; 其在过程上是以“吸引力”去取代“强迫力”和“诱惑力”;其在结果上,则是和“硬实力”一样都是为了让别人臣服于自己的利益和目标。这就是创作者的原意。
西方人不论是先前的传教,还是当代的所谓的“软实力”,其重点是信仰“力”。追根溯源,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人的观念里,“力”(power)就是为了降服人,宰制人,使别人为自己出力完成自己的目标。
美国人有一种信念: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美国是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着一种特殊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上帝赋予美国的“使命”。这一信念发轫于清教徒的宗教信仰,深植于美国立国精神之中,逐渐浸入美国文化。这种文化价值观深刻影响了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在美国政府决策者的思想意识中具体体现出来。
一党专政的中国政府要提高"软实力"很不容易:在地区事务中的强硬态度、对公民权利的无视、全面的审查都构成阻碍。但不缺少的是资金和意愿。
虽然,中国的儒道称孔子为“圣”,后来就被奉为“儒教”。但这“儒教”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儒教没有一个真神,所以不是宗教。儒家不是要让人们信某个神,而是要让人们生活在一种健全的状态中,成为君子,成为真正的人。传统上,儒家并无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教会组织,如基督教会。它 没有在一般社会治理体系之外,另行建立一个自足的信仰体系,因为儒家没有排他性的神。
“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它仅仅是“中国实用理性哲学”(用李泽厚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