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西方人对中国学生的成见过时了 [2009/09]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读到过本村村民很多精彩的话。印象深,也非常喜欢的一句是:“听说村里又吵架啦,我一手拎水桶一手拎油桶就赶来了。” 引语个别地方作了一点改动,但意思肯定忠实于“原著”。(顺便说一句,除非你是中学语文老师在教作文课,或“博导”希望学生的论文发表,你不要去公开修改别人的文字。一来,这不礼貌。二来,你怎么知道别人真正想说什么?特别在网络上,你根本不知道人家是什么来路, 手里藏着多少功夫。三来,你怎么知道你的文字就更好?)
贴这篇日记不是唯恐天下不乱--嗨,干脆承认了:是有点儿。不好意思,本人的确喜欢活泼热闹的人生。今天要说的是政治辩论。先别摇头, 读了我的谬论再说。当然不读也没关系,没有人知道, 更没有人说什么。
大伙都知道, 在美国,特别是在有些地区,有两件事你最好闭嘴,一是政治,二是宗教。这是两个马蜂窝,桶了会蜇你一身,弄得你很难看。来美国这些年,我知道这是真的,也基本上遵从这条真理的教导。只是有时候压不住好奇和喜欢热闹的秉性,试探试探,看看会不会遇到个跟自己一样的傻瓜,有兴趣聊聊政治和宗教。至今,除了几个哲学教授,还没碰到多少运气。在商学院的同事里有两位私交很好,一个年长,一个年轻。两人的性格都非常随便开朗,我们在一起总是天南地北地聊,无边无际地开玩笑。我曾试着聊起政治和宗教话题。结果,一个敷衍着,聊不起来;另一个直截了当地对我说,“我知道你以前鼓捣什么,别想让我上你的当。”我们一直是好朋友,但是政治和宗教话题是禁地(off limits)。
我不知道目前国内是什么样的公共话语文化。许多人告诉我,国内现在对政治感兴趣的小民百姓是愈来愈少了。从前有人说,上海人谈生意,北京人谈政治。北京人现在也谈生意了, 而且一谈就是大的,飞机导弹什么的。
比较而言,海外侨胞的政治热情要高得多。但我对海外侨胞的政治热情有个“一分为二”的看法。一方面,我认为这种热情太过了,有点愚蠢。我看到很多的是相当原始的政治热情, 与当前台湾人的政治热情,以及40年前文革那时的政治热情,没有本质的不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海外华人没有好好利用人在海外“旁观者清”的有利条件,对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进行一些成熟的,理性的,反思的,建设性的思考和探讨。 我不爱读前一种由原始的政治热情激发的争吵,但很希望能读到后一种的争吵--而且愿意参加这种争吵。换句话说,我想给前一种争吵一桶水,给后一种争吵一桶油。
怎么区别这两类争吵?不大容易说清楚。我想,你想说什么,你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别人也多少能看出你的立场。一般而言,恶意的攻击是前一种争吵,而善意的批评是后一种争吵--不管对哪一个国家,哪一种制度。对中国的批评,要利用人在海外也许可以做到比较客观一点的优势,但不要滥用人在海外的自由气急败坏地泄私愤。对后一种行为人家会说,别在外面充好汉,有本事,回去骂。
我对政治争论的一个基本立场是,批评政府和政党可以,你光批评不赞扬也可以--你可以说你扮演鲁迅的角色或啄木鸟吃虫给树医病的角色,但是你不能攻击贬低自己的国家(或人家的国家),也不能攻击贬低自己。你是中国人,所以中国,中国人你是不能骂的 (最好也不要去骂别人和别人的国家,除非人家先出言不逊)。我说这话不是因为我有多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我只是想维护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尊严。
话这么说了,但在这个村里,我好象还没有看到过骂自己的中国人 (也许我读得太少--这倒是真的,象许多人一样,我只能浮光掠影地读点)。连吵架也很少见到。偶尔见到一个,赶过去,还未看到个究竟,便散了。如果架吵得没有水平,难看,的确是早散的好。 不过,我鼓励健康的,建设性的政治辩论。我可能有点天真幼稚,但我对人生有一个真诚的期望,就是美国哲学家Richard Rordy 说的:人类通过对话而进步。
1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