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西方人对中国学生的成见过时了 [2009/09]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这个美丽的标题有点misleading, 但没有骗人。本来没有“贝可亲素描”的副题,听从一个朋友的建议加上的。本文说的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些生活场景。首先声明:这篇文字,开玩笑为主 (基本上是因许多人称这个网站为“村子”--本人亦喜欢这个称呼--而引起的一些艺术想象),不是那么认真的,即便有所褒贬,也全无恶意,目的是促进村子繁荣, 给村民们添点儿快乐。
这个村有村民,有骨干村民,还有一些荣誉村民,以及各式各样的准村民或非村民。我对“准村民”的定义既宽广又随意,“准村民”有好几类:路过这个村子的游客,顺便进来看看逛逛,东指指西点点是一类;进村吆喝推销小商小品的小贩--有小贩也可能做测字先生那样的小生意,卖点自己的文字,也是一类;借居村子一角,自顾自地独自生活的隐士或居士,不时喃喃说两句谶语高论--只有天上的飞鸟可能听得见他(她)在嘀咕什么,是另一类;不时闪进村子,在村公所门口贴上一张醒目的大字报,闹得村民围观,起哄,叽叽喳喳,贴报人贴完报则象鬼魂一般消声匿迹--也许躲在村里村外一个人看不见的角落,不知在干什么和想什么的,又是一类。。。
“准村民”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跟人说话,不跟人交流。村里“闹鬼”,说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类事吧。有时你遇到“鬼”--或见“鬼”(你是活的,所以也可说是“活见鬼”),你上前搭话, “鬼”一个闪身,不见了,你连一声咳嗽都听不到。您如果不信,试试看,重复试,可不要冤枉了人家。
这些是准村民或非村民。村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当然大不一样啦。看过《乡村爱情》,《乡村名流》没有?乡里乡亲的,许多人差不多天天见面,热情地打着招呼,“吃过啦?”, “吃过了,您呐?”得闲,便在打谷场上河边桥头聊上了,老婆老公,儿女媳婿,张家李家,或结伴一起喝点儿酒,吟诗赏月一番(新型知识性农民嘛)。。。您如果要得到一幅村民们怎样生活的小型的“清明上河图”,您可以看一看本村现任村长“雪的烟花”女士不久前出版的《贝可亲周报》和那些热闹的跟帖。
既然这是一个村,和所有别的村子一样,这个村里也是有拉帮结伙的--拉帮可能少,结伙是有的。一个村子待久了,熟稔,知道脾气秉性,交上了好朋友,经常在一块玩儿,渐渐有了感情。这是人之长情, 也是美好的东西。可是与朋友感情深了,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对“非朋友”感情就淡了,甚至有鄙夷,排斥的意思了。如果好朋友跟人吵架了,不分青红皂白, 那是一定要去帮架的,好像还有点“两肋插刀”的意思。不过即便是这个,在本人看来,依然是网上出现的好事。你想啊,都说交朋友真难,这不是谬论吗?你看两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由于网络成了铁哥们铁姐们,谁说人间没真情哪?
可是既然在一个村住着,吵架是难免的。没有吵架是什么“乡村生活”呀?吵架是乡村生活的一大魅力,一大看点。赵本三的电视剧若没有吵架,那还有什么看头?吵架只要是“动口不动手”,用语纵然尖刻但不失文明礼貌,小小讽刺一下,不伤人筋骨, 这吵架就是好事,就是村里的生活。如果吵架双方都是翩翩君子,不愠不怒,只求辩论交流所带来的精神和心智的磨砺和乐趣,那当然就更妙哉美哉了。
除了村民和准村民,还有一些介于村民和准村民之间的朋友。有一些是过去的常住村民,后来“进城”了,或去了别的什么地方,现在只是有时候回来看看, 小住一两夜, 开开心(“听说村里又打架啦,我一手拎水桶一手提油桶,赶紧就过来了”这话真是可爱极了)。这些姑且称之为“荣誉村民”吧。 荣誉村民值得尊敬,他们是开山开地把这个村弄起来的。看得出有一些荣誉村民也知道自己是深受村民爱戴的,知道即使他们有时候摆个小架子,使点小性子,也没有多少人计较。这个说起来也合理,人无完人,何况人家还是有贡献的。只是希望荣誉村民不要小看了这个荣誉,辜负了村民们的一片爱心。名字挂在荣誉榜上,要多回村看看,见到老朋友握个手,寒暄两句,人家会一直记着您。
另一类介于村民和准村民之间的朋友倒是一些常年住在村里的人, 可是他们只顾积极地忙自己的自留地,或忙着做进出口生意,不大跟人打交道。他们是好人,只是性格有点儿沉闷内向,“宅”在家里的时候多,所以不能说是积极的村民。
网络村是个新型的村落,还在成长中,还未定型,人人都是“新移民”,规矩可以自己定--可能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规矩, 自由进出,自由活动,不必拘束。这个村的现任村长说过一句水平极高的话:“随意就好。”在“随意”的精神下,我写了这个“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