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要不要学钢琴? [2009/12]
- 《圣母颂》没唱成 [2009/12]
- 网聊的千万好处和一个坏处 [2009/11]
- 莫扎特的音乐和绛紫湮的“打倒” [2009/12]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2) [2009/12]
- 一个美国老人的退休生活 [2009/10]
- 母女恋爱记 [2009/11]
- 入了外国籍,让同胞说两句又何妨--答陈九先生 [2009/09]
- 穷聊什么,吃饭! [2009/12]
- 海归报导中的几个谬误 [2009/11]
- 网上“成名”速成班 [2009/11]
- 上别处“打”为好 [2009/10]
- 转贴不标明的做法可以停了:这可是欺诈,剽窃,侵权啊 [2009/10]
- 西方人对中国学生的成见过时了 [2009/09]
- 汉译趣味美国俚语(1) [2009/12]
- 网上为友之道 [2009/12]
- 什么是朋友? [2009/11]
- “礼”的问题 [2009/12]
- 怎么回答这个著名的难题? [2009/12]
尼采说,二十世纪,上帝死了。鄙人想说,二十一世纪,音乐死了。其实二十世纪是音乐开始生病,病情加重,到病入膏肓的过程。当然这是我的看法,没有跟别人切磋过,也没有跟音乐教科书,学术专著对过,所以写出来求教。
二十世纪的音乐, 概括地说,是旋律逐渐消亡。就全球有重大影响的二十世纪“古典”作曲家而言 (印象派除外),马勒,拉赫玛尼诺夫和普契尼的音乐中还有旋律,此外就是约翰. 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一类了。有两样东西取代了旋律:节奏 和 “思想”(或者说是一种思辩性的,不美的,怪誕的,很个人的意境)。这后一条由算作 “古典”音乐传统的“当代”(contemporary)作曲家开的头,在学院作曲家里和如今好象很流行的“有个性”,“有深度”的流行歌手中继续着。特点是“难听”。
用节奏取代旋律也是“当代”作曲家开的头。巴托克和普罗科夫斯基在作曲中把钢琴主要是作为打击乐器使用的 (可以看作是造肖邦的反)。普罗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有很高水平,特别获专业人士青睐,但不以旋律取胜(第一,第三号要好些)。普氏自己说,他的第五号钢琴协奏曲“有那么多的旋律,足以写几部协奏曲了”。可惜我的不专业耳朵,从中一点旋律都没有听出来。
加强音乐的节奏,使音乐变得有趣 (能跟着跳舞),对普及音乐有贡献。记得前几年的一部好电影“Mr. Hollings’ Opus” 么?其中就说到这个。节奏感正是为什么流行音乐变得流行的原因。节奏感本身不坏,但用节奏杀死旋律就做过头了。在“重金属”摇滚乐中,除了电贝司和电吉他的节奏,你还能听到什么?
好音乐是旋律,节奏和意境的完美结合。意境当然是音乐的灵魂,意境这东西是惟有音乐才能最好表达出的东西(柴科夫斯基说,语言止步的地方,音乐开始了)。印象派的音乐有地位,便是因为印象派音乐家创作出了美妙意境。但是,好音乐首先要听着悦耳,听着入心。莫扎特的音乐(特别是他的一些认真写的作品)是好音乐的典范。贝多芬的大多数作品也是…当然还有很多例子。有人嫌莫扎特不够大气磅礴, 不够深刻 (莫扎特专家肯定不会同意这种看法),娱乐性太强,于是就走到反面, 专写不好听的音乐。我怀疑这些“作曲家”大概也是写不出好听的音乐, 所以拿别的东西--没有办法说好坏的东西--来唬人。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名声最大的中国作曲家谭盾, 哪位觉得他的音乐--哪怕一段--好听?
流行歌曲的情况也是这样。从披头士开始,早期有不少节奏加旋律的好歌,意境也有一点。本人喜欢The rolling Stones, ABBA, Simon & Garfunkel 等。 现在有什么好听的歌?没有。中国乐坛也一样,为什么现在的歌越来越难听?生活富了,为什么没有音乐了?88年汉城奥运会的“Hand in Hand” 非常好听,我们的奥运会歌怎么就差那么多 ?(现在谁还记得这首歌?)。那么多人写了那么久,为什么就写不出一首好歌来?
喜欢古希腊史诗的马克思哀叹那个产生史诗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是不是产生音乐的时代也是一去不复返了?中国本来就不盛产音乐。古人只用五个音符作曲,近现代有个瞎子阿炳和一些爱国作曲家,加上一些好听的革命歌曲,解放后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颂》和《梁祝》,还有八个样板戏(样板戏的音乐质量是不错的),再后来有王酩施光南等人的流行歌曲,还有邓丽君 (其实那是日本音乐)和其他港台流行歌曲,这些所谓的 “老歌”都可以说是 “好听”的。恕我孤陋寡闻,这几年有什么好听的歌么?我有个担心:我们可能再也听不到很多新的好歌好音乐了。
最后申明,本文无意作为音乐学的学术争论,本人只是对音乐说说“老百姓”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