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苏格拉底

作者:Brigade  于 2025-9-11 10:2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原创|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有时中国人会骄傲的宣称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一样的伟大思想家,或者说有很多类似的伟大。
他们所生的时代类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自己的国家和地区面临大战乱的时代。他们都是教育家,他们都是平民。
除此之外,我认为他们完全不同。
说起这个话题,因为几天前说到孟子吹嘘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想起以前看史记,伯夷这篇我当时读得朦朦胧胧,因为对当时的时代和地理背景很模糊。
那么可以看出,孟子和儒家这套理论,就是拔高奴隶社会旧秩序,实现理想世界。因为柳下惠和伯夷、伊尹这些人物都是大贵族,伯夷是孤竹国太子,伊尹辅佐商朝开国帝王成汤推翻夏朝并辅佐其后的几代商王,所以他不但是大宰相,而且肯定是皇亲国戚。孔子虽然被历史拔高说是商朝贵族之后,但他出生时商朝已经被推翻500年,因此可以说是平民。并且他在鲁国干过几年司寇最后被排挤掉,正说明是他得罪了盘根错节的贵族家族的结果。
并且,伯夷正是孔子先吹出来的一个榜样。因为在孔子之前找不到史料记载这么一个人,吹的主要故事是,伯夷三兄弟:伯夷、老二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王子。相传孤竹君遗命立三子叔齐为君。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在首阳山上(据说在河南)采薇而食,一个妇女说薇也是周薇,兄弟俩很以为耻,绝食,饿死于首阳山。
所以,这个传说无以为证,是孔子虚构出来的可能性很大。假设是真的,那么就可以说儒学就是胡涂无理的思想。首先商朝那个时代就没有立长子为第一继承人这一个天伦或者规则。比如季历,是周族先公之一,周太王古公亶父与太姜的第三子,吴太伯、仲雍之弟。季历娶太任,生周文王姬昌,古公认为国家兴盛在于姬昌,季历于是被选为继任者。因此他是为周武王姬发与周公旦(鲁国第一任国君)的祖父。那么,你能说季历不合天伦规则篡位了吗?反正是他家的事,他家人感觉合理就合理吧。吴太伯、仲雍为什么就不去饿死?相反吴太伯还跑到遥远的地方最后成为吴国国父。什么是天伦?孤竹君希望伯夷叔齐饿死吗?这就是天伦?所以儒家就是为了自己的胡说八道喜欢捏造一些道德典范,宁愿让他们去死而成就一个神话。这样的神话也包括尧帝禅让帝位给舜的故事。可是根据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记载,舜是囚禁了尧帝的,并且不让尧帝的儿子见到他,结果篡夺了帝位。竹书纪年成书于战国时代,比司马迁早两百来年,司马迁讲的尧帝禅让帝位的故事,能说司马迁的故事更可信吗?还有伊尹的故事也有问题,根据《史记》记载,商王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兼施,把太甲流放到桐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悔过自新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可是竹书纪年说太甲逃跑了,最后把伊尹杀了。
所以说儒家的典范要么是虚构的要么是违背历史真相改编的,要用道德感化的方式维持奴隶主的统治,因为在儒家看来,有道德的奴隶主君主统治是理想世界。儒家们头脑简单,没有辩证,也无法设想出其他类型的理想世界。这种教化方式流毒到现在,看看共产党教育学生,就是这样,弄一些破样板,让人学啊学,最后怎么样?共产党官僚最专制,最腐败,最自私,最缺德。
苏格拉底所生长的国家雅典,是民主的城邦国家,也是奴隶制国家。但是雅典市民有选举权,这样的市民顶多有十来万人。苏格拉底口才很好。中国人喜欢胡说什么大辩若讷,这是骗人的说法,仿佛你木讷不会说话反倒说明你很有辩才似的。事实上,辩一辩,说出来,才能证明一个人有没有辩才,苏格拉底有辩才,成为很多贵族青年的导师。这跟孔子不一样,孔子的学生多像颜回那样是穷学生,说明中国的贵族是酒肉饭桶大贵族,懒惰不好学。并且雅典的贵族也不一样,未必是世袭贵族,既然政府官员是选举出来的,那么一个家庭几代人能有成功被选上的就算贵族了。想被选上,自然要演讲,有辩才方能成为成功的演讲者。
处于这样的环境,有苏格拉底的辩才也是天经地义。
我估计是苏格拉底的雄辩吸引了太多年轻人,其他学派嫉妒或反对,告发他腐蚀青年,经过审判,他不怕死,也无意据理力争,就被判为喝毒药而死。他的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殉道精神,跟伯夷叔齐境界完全不同。西方学了希腊精神,就不大判那些提出新学说的思想家死刑。比如马克思在欧洲大陆顶多被判为流放,去了英国完全自由。
与孔子不同,苏格拉底的学生博学多才,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写成论语,文辞晦涩,仿佛鲁国人不会说当时的普通话,还简短得莫名其妙,让后人乱猜其意思。苏格拉底的言论被其学生柏拉图写成很多本书,当然,我相信很多话其实是柏拉图自己说的,假托苏格拉底之名写成一个宏大叙事。比如“共和国(理想国)”就是这样一本书,柏拉图自己把这本书叫做共和国吗?我怀疑。但内容是先辩论什么是公正然后辩论其他的方方面面,教育,政治,军事,体育,音乐,学识等等,从而证明怎样把一个人-贵族,从小孩时培养成一个具有这些方面能力的全才-哲学王,由这样的哲学王来治理国家。追求公正实际就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这跟你幻想一个伟大人物,让后人成为那样的人,完全是不同的思想方式。横竖孔子之后,司马迁之后,哪有什么禅让的事情,都是父子兄弟为了争夺王位不惜手足相残的历史。按“共和国”这种培养人才的方式,至少确实可以培养出很多人才,纵然未必就能培养出哲学王。并且,按孔子孟子们的理论,仿佛有了道德王天下就太平了不需要打仗。而“共和国”中的哲学王是要领导国家打仗保卫国家的。
在“共和国”里苏格拉底反复强调辨证法。中国人被灌输那么多马克思哲学,反倒把辨证法搞得抽象晦涩,仿佛只有黑格尔才有资格谈辩证法似的。辩证法起源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是说话辩论,就是你说一个观点,别人反对,你来证明,你反对别人的观点也是一样。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防止儒家学说那样,自己随便说一个观点,没有什么证明,就被认为天经地义是正确了,这种天经地义有什么道理?因为是孔子说的,因为是孟子说的,因为是皇帝说的,因为是共产党专制头目说的,就天经地义了吗?

9/10/2025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9-11 10:4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