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08 作者: 马里兰州 陈旭 来源: 侨报
围绕“五四”,最近海内外舆论界掀起关于“科教兴国”的争论。中国有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但近代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却很少,其中原因之一,是否与中国人崇拜科举有关?
科举本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贡献,举国求贤,择优录取,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比起当时西方的世袭制度无疑是先进的机制。
清末国家衰败,科举走入历史,到了“五四”更喊出“科教兴国”,引进西方科学,但中国人对考试还是情有独钟。笔者以为,当人们把考试分数看得过于神圣时,其副作用就是伤害创造力。
若关注一下今天正在准备高考的学生,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其时间、精力、注意力、关注点在哪里?他们正在夜以继日地复习做题、模拟考试、提高应试技巧。有几人会去阅读与高考无关的书籍,培养什么创新思维?
事实上,这种影响远不止迎考冲刺这一年半载,那些非考试重点或考不到的知识点,平时会被重视吗?
举个语文的例子,听听专家怎么教诲:“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学校要求复习时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
然而,范围之内能有何创新?笔者不知在此环境下有多少人会重视创作。文学创作能力不好测试,但不等于不重要,要在文字上有所成就,还是要靠创作。你就算会背李白、杜甫的所有诗歌,会解释所有唐诗宋词,但并不能证明你是诗人。有创作才能留名,就如崔颢,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但李白登黄鹤楼有诗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笔者没读过太多崔颢的诗,但相信崔颢一定是诗人。
文学艺术需要创作,科学技术更需要创新,这不是说人们就不要学习基础知识,而是不要太急功近利,而丢弃像创造力这样同样重要,却考不到的东西。青少年时期是锻炼记忆力的最好时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多留给他们一些拓展创造力的空间,少吹捧一些对社会还没作过什么贡献、又不能体现创造力的考试状元。
笔者以为,考试分数是评估学生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全部。中国的许多学生,成绩很优秀,但其创造力、创新力一直备受质疑。要说中国人天生创造力不足,恐怕无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