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陈旭/美国世界日报周刑 No.1716
February 5, 2017
人们赞美母亲是一棵大树,春天倚着您幻想,夏天倚着你繁茂,秋天倚着您成熟,冬天倚着您沉思。而笔者却用这个题目有点大逆不道,不过我相信在我们周围焦虑症确实存在,所以想用危言耸听的方式加以提醒。
美国大学健康学会(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2016年度全国调查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内有17%的学生被诊断为焦虑症(Anxiety )或因焦虑症接受过治疗。其中男生占9.5%,女生比例更高占19.8%。焦虑症已经超越抑郁症成为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研究显示,亚裔学生在社会焦虑和社交恐惧的各种测试中表现出更高的痛苦,而且他们常常不会主动寻求治疗。
焦虑症主要表现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焦虑的时候感到恐慌、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食欲变化、急躁、冒汗、失眠等等。越是想要做的事,结果却什么也做不成。焦虑的原因以课业为主,也包括金钱、感情等的人际关系。
许多专家认为,由于美国高中期间的压力不断增大,学生本身就是带着压力进的大学。很多学生都习惯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监督,几乎没有自制能力。而且,由于家长总在身边,学生们普遍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的技能和动力。
德国弗莱堡大学的阿斯布兰德(Julia Asbrand)博士,为了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她的心理学团队给55对母亲和儿童进行实验,这些小孩年龄在9到13岁之间,其中有些已诊断出有焦虑症,另一些则没有。
实验模拟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环境,让孩子必须在十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七巧板拼图,然后老师会公布每个小孩完成的评分成绩。规则是母亲可在一旁陪伴小孩,但不鼓励出手帮助。在实验者不知情下,用录像记录下来母亲和小孩的互动过程。
阿斯布兰德博士发现,有焦虑症儿童的母亲明显地表现出更多地企图与小孩互动,或称作干预。有焦虑症儿童的母亲在实验中,常在小孩没有请求帮助时,更频繁地触摸拼图,并且情不自禁地想要协助。这与阿斯布兰德博士以前的研究一致, 有焦虑症儿童的母亲常常过度地介入和帮助小孩的学业及生活的边边角角。
阿斯布兰德博士解释说「母亲通过触摸拼图,可能给小孩传达了一个讯息,你不能单独解决这个难题,从而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孩子不断地感到环境的压力和威胁,从而增加主观的恐惧。母亲的行为也限制了孩子发挥自己策略取得成功的机会。」
父母受良好教育,或成孩子压力
今天的父母多半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似乎有更多帮助子女的技能,按理这是优势,不过应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就如美国教育家约翰‧霍尔特 (John Holt)所说:「很能干的父母不一定能为小孩树立很好的榜样,因为有时可能给小孩造成一种感觉,他们不可能做得和父母一样好,所以小孩甚至连试都不愿意试。」
我们常以为父母关心小孩,帮助小孩,用榜样激励小孩,甚至用尖酸刻簿的语言指责小孩,这些都是为了小孩好,是一种崇高爱的表达。即便小孩现在不能接受,以后会理解的。可是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爱,可能也是导致小孩焦虑症的根源?如果小孩承受得了,也不会把负面情绪积蓄起来,或许没什么大问题。可是每个小孩是不一样的,有些小孩父母用再狠的语言羞辱都不再乎,就象常言说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实际也不会起什么教育效果;但对另一类小孩常常就是因为父母忽略了负面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把小孩推入焦虑症的陷阱,且越陷越深。越是我们以为的好学生,他们的脸皮可能越薄。
不要拿「邻家小孩」作对比
我们许多人或许都讲过那个「邻家小孩」的故事,总是以别人家的小孩是多么优秀来激励自己小孩的上进。记得我邻家有个华裔小孩,高中学习很好,SAT满分,考上美国最顶级的大学。那时多少人羡慕,父母也感觉风光无比。几年前当得知那「邻家的小孩」在美国名校没有完成学业,精神奔溃辍学回到家的消息时,我心中有许久的不安。记得我女儿上哈佛第一年的暑假回中国时,我哥就说我女儿的话少了一些,说实话我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也许小孩大了,不再象小女孩那样叽叽喳喳;也许上哈佛学业上不再有任何优势而感觉到了压力。所以,我女儿上大学后,我从没主动过问过她的大学成绩。成年了,自己的路自己走,也应该知道做自己的选择和决定,父母不再给什么更高的期望。
心理问题的出现,通常也有一个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小孩遇到困难时,鼓励小孩战胜逆境非常重要,可碰到就是越不过那道坎时,我以为休学、绕道、甚至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小布什总统时代的切尼副总统,耶鲁大学没毕业,后来不也当了美国副总统!可我们蛮多亚裔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以为是小孩不够努力,更觉得让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脸上挂不住。结果,给小孩添加更大的压力,最后把事情变得更糟。
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小孩的良性交流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业当然重要,但如何面对社会,战胜逆境的能力一样是重要的品格。每个小孩都是不同的个体,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一定放之四海皆真理,而过度呵护,整天唠唠叨叨地指指点点则可能产生不良的负作用。其实人都有情绪变化的时候,就如月有阴晴圆缺一样,用不着太大惊小怪,重要的是给小孩多一点信任和鼓励,多一点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