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高考曾经让许多人改变命运,但中国科举式的高考是否也在阻碍中国前进脚步?尤其在科技学术领域?一直想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国外的华人子弟大部分都是学校里优秀的学生,国内更多的人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残酷了点,但却使我们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比如中国学生做的习题比美国学生难,可我却认为这或许正是我们教育的大毛病。本来会解难题是好事,问题是学生所有的精力被难题折腾到没精力和时间去思考、去探究,探索未知的能力没得到培养,科学的兴趣被扼杀,而这些难题不过是在已知的范围内翻来覆去各种类型的题海,最后死记硬背成捷径。使学生少了质疑和批判,也就难有创新,而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我总以为恢复高考,使得误入歧途的中国教育回到原轨,虽然功不可没,不过,仅仅是恢复到原轨而已。想要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创新谈何超越?所以我总怀疑科举式的高考是否阻碍中国前进的脚步?
在纪念三十年时,在美国《侨报》撰文,想讨论关于高考的话题。
回首中国高考三年
2009-01-05 17:46:17 作者: 马里兰州 陈旭 来源: 侨报
对于当年下乡的知青来说,三十年前,当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真是从渺茫的田野上,化作田野上的希望。如今漂泊到太平洋的彼岸,见识了我女儿在美国申请大学的历程后,回首去观察、思考这三十年中国的高考,却又有些希望后的茫然。
谁会是世界的明天?
|
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位在地球上走南闯北的外教,见到对知识如饥似渴的中国学生,和我们畅谈世界的未来时感慨地说:欧洲是昨天,美国是今天,日本是明天,他原以为中国只是前天,但现在他认为中国有可能是后天。
同一时期的1983年,美国教育部出台一份《危机中的国家》(A Nation at Risk)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系统的诸多缺失,其中一条是大学入学测验(SAT)成绩持续下滑。似乎亚洲人马上就要超过美国,一时间“狼来了”在美国呼声四起。不过当时欣欣向荣的日本经济,终究后劲不足,狼还是没来。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在快速崛起后,也有相似的现象,陷入后继乏力的困境。于是轮到这些国家的一些学者,开始质疑和思考他们的教育制度是否造就了太多死用功的书呆子?并阻碍创造性思维,扼杀创新精神,甚至阉割了孩子的天性?
事实上,价廉到物美可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但却不足以引领市场。要领先于市场,唯有创新产品,想要超越,就得有创新。我们不仅需要有知识的一代,还需要有创新知识能力的一代。
智力的探讨
当我走在国内的书店里,见到书架上排山倒海的学生教辅资抖、练习册、作文集,如果是三十年前,我会想现在的小孩真幸福,有这么丰富的复习资料,但现在我却为孩子们感到悲哀。中小学所学的知识有限,如果所有要考试的问题,参考书中都有的话,你还需要思考什么?只能使思维退化,记忆走红。学生们整天在各种类型的题海里反复操练,有点像马戏团的动物,被残酷地训练成会表演让观众瞠目结舌的惊人壮举,你相信那是动物的智慧吗?但这种“智慧”似乎有时对应试却恰到好处。
笔者以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简单点说,有记忆力、逻辑推演能力和创造力三要素。人们相信记忆和逻辑推理演算能力可以通过考试测定,如果学生做的练习多了,见的题目广了,除了对所学知识有巩固作用外,考试分数当然也会高些。糟糕的是,这种日复一日地为学生总结各种题型,使得学生能在考场上对型套题,以达到争分夺秒之功效,换句话说,原来想考学生分析推演能力,却让有备而来的考生,变成记忆的生死决战。学生太多的时间倾注到复习迎考上,我总觉得有点在浪费青春,是在剥夺他们探索世界的时间,甚至扼杀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创造力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什么方法可用考试来测定。想象据说是创造之源,但没有逻辑的想象常常是胡思乱想。见多识广,能使人想象丰富多彩,因此人们相信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而阅读是人们丰富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许是西方教育比较看重阅读,而不太要求背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也是这一道理。如果考不到的能力就得不到重视和培养,那么这种教育势必导致一些缺陷。一卷定终身的科举模式的高考,如同以腰围论体重一样,不能说没道理,但至少不够科学。仅智力部分都不足以完整体现,其他像个性品德、领导才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等又该如何得到评价?
高考的过去和未来
“科举”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教育的贡献,当西方还在世袭制度的年代,美国还不知国号在哪里的时候,中国人就知道用科举来选拔人材,择优录取,无疑当时是先进。只是成百上千年之后,西方人也不再只凭考试一把尺子来度量,而改用综合评价方式选拔人才。但在我们许多人、包括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中,科举模式的考试分数才是最公平的硬道理还是根深蒂固、颠扑不破的真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恢复高考是教育拨乱反正的功劳,使得误入歧途的中国教育回到原轨。而这种对考试状元那么情有独钟传统,就人口众多,重视教育的民族而言,对近代世界科技学术上的贡献却是那么有限。
2008年9月24日《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谈到哈佛大学招生部主任威廉.菲兹西蒙斯(William R. Fitzsimmons)经过一年多调研后的报告,他担心美国大学过分依赖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是在扭曲中学教育,并助长把数十亿的美元花在准备考试的补习行业上,去鼓励让学生进行考试竞赛。他指出:在哈佛的学生中,高中成绩和其他单科的统考成绩比起大学入学考试SAT或ACT的分数都更能预期学生在大学是否成功。标准考试是想评估测验学生的能力,但精心的补习和准备SAT或ACT考试的学生所取得的好成绩含有泡沫的虚高成份。所以美国顶尖大学招生不会把SAT成绩的2200分与2400分看作有什么差别,更不会为得2400分满分的状元大吹大擂。当然我们不见得要照搬那些什么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或日本模式,重要的是适合中国的评价方式,能真正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我总以为纪念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把握未来,总不该让我们小孩聪明的头脑,一直为无知的机制献身。面对未来,我们的教育该怎样去迎接明天和后天?高考选拔机制是否也需要有实质的改良?
(编辑:苏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