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童年没做过的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王晓勤教授留美故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纪念留美30周年”系列讲座第二讲,12月12日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和神经科学系终生教授王晓勤博士主讲,题目是“从电子工程到神经生理学:我步入脑科学研究的经历”。
学科大跨越
王小勤博士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本科。1985年赴美,进入密西根大学电子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学习,次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进行对神经系统的研究,1991年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王小勤博士在听觉神经系统的编码机理研究中,有若干重大的发现,由于他对听觉神经生物学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开创了在语音通讯生理机制研究中的实验和计算方法,于1999年获"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读过王教授的简历,都想问的问题大概是他怎么从电子工程领域转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神经生理领域,并且做出一番成就?
王教授说,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当飞行员翱翔蓝天,不过由于当时政审没过,只有上山下乡到广阔天地里去“大有作为”。王教授其他的梦想是当数学家,觉得是很干净的学科,一只笔,一张纸就能做的学问;或是做地质学家走南闯北太酷了。高考时,老师告诉他,学数学他太老了,数学家高斯在他这个年龄都已功成名就了。于是报了四川大学无线电系,学习雷达信号检测技术,飞不上蓝天,只好去找蓝天上的信号。王教授过去做梦也没想到会入生物这一行,读研前连生物课都没上过,唯一与生物有关的地方是下乡时养过猪,出国前从没想到研究生物会成为他的最大爱好。
1985年王小勤到美国,在密西根大学攻读电子工程系硕士,由于他学的专业涉及到美国国防领域,留学生很难介入,这使他对信号处理的兴趣大为减弱。他开始旁听了几门生物类的课程后,对神经科学发生了兴趣。在硕士毕业之后他就没有继续往电子工程方向走下去,而是给美国几所顶尖的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院递了申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是行内的老大,招博士研究生一定要面试,当时他实在觉得300美元的飞机票太贵,为省钱他坐17小时的灰狗巴士到巴尔的摩面试。1986年他被录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这是一次从检测雷达信号到研究神经信号的大转折。
对科学的热爱
读博期间,由于王小勤学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的背景,以及扎实的数学基础,到生物领域最直接最自然的是做建立数学模型。同时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生物知识,对于从没做过的生物实验也从畏惧到兴趣,再到热爱。博士毕业时,他已经很清楚想做的是什么,他申请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生理实验室从事以听觉神经实验为主的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回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当任助理教授职位。
王博士的研究主要是用人类的近亲猴子进行听觉神经方面的实验,由于声音信号在到达听觉皮层之前已经通过若干的处理,所以听觉皮层对声音信号的选择性相对地更加复杂,因此对听觉皮层的研究需要比较复杂的分析手段。过去听觉研究通常使用的是用被麻醉的动物采集和记录数据的实验方法,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走进了死胡同而进展缓慢。后来人们发现听觉皮层神经元在麻醉状况下受到严重的抑制,以至于对多种声音信号缺乏正常的响应。由于王博士在电子工程方面的特殊背景,他所设计的实验装置是其他同行难以做到的,他的实验室对灵长类动物的动态跟踪,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实验研究结果,揭示了听觉皮层神经领城的新篇章。
从博士毕业到出成果拿到教职,他比许多人来得晚,这也使他总是会感到压力,甚至是家人都不一定理解。不过王博士认为,只有你对科学的热爱,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兴趣,你才能挺过来,在辛苦中感受到坦然和快乐。
2002年王晓勤博士受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职位,之后短短三年时间升为正教授。
想象要海阔天空,做事要脚踏实地
王小勤博士自2007年起还任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并担任“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所以王小勤教授这两年也经常回国讲学。在讲座后我们特别采访王教授,请他谈谈对中美两国学生的印象。王教援认为,大概美国的学生没有中国学生那么大的高考压力,所以美国学生会有更多一些对科学的兴趣,也有更多的创新想法,而中国学生想得更多一些是职业的规划。
目前,国内考大学还是把专业看得特别重,转专业也不象美国这么容易,研究生基本上还是在相关专业里选拔。有时,看似笔直的路径没有多少人怀疑,但王教授的经历,应该是学科交叉一个蛮好的例子,似乎绕了一大弯,但带来了不同的视野,另一条思路。
在讲座前我们也随机采访两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和做博士后来自中国的学生,请他们谈谈留美的最深体会。他们一致的最大体会是美国大学教授带的研究生没有中国多,但到美国一切都靠你自己。从生活、学习到科研,这里没有人会指挥你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你自己要独立思考,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你很自由,但你要知道怎样自由翱翔,飞向何方。
当有学生提问学工科与学理科各自的优势时,王教授认为,学工科的学生比较严谨,善于定量分析,但有时也会因此而束手束脚,思维不如理科学生活跃。王小勤博士谈到他的两位导师对他的影响时说:想象要海阔天空,做事要脚踏实地。也许这是王教授的成功之道。(美华商报200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