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尔的摩的前世今生 [2016/11]
- 养狗说免疫 [2021/05]
- 面壁计数 [2022/11]
- 哈佛毕业典礼杂感 [2009/06]
- 美国中小学教育优势何在? [2013/10]
- 马里兰州学校是全美第一,还是每况愈下? [2010/02]
- 走了点弯路,或许还是更好的成长 [2016/06]
- 母亲,小心害小孩得焦虑症 [2017/02]
- “犹太老臣”暂时代理哈佛校长 [2024/01]
- 哈佛大学今年不公布种族比例统计数据 [2023/12]
- 童年没做过的梦 [2008/12]
- (美国)孩子上大学 哪里找学费? [2012/03]
- 美国总统的智商 [2025/01]
- 中国最早的留美女学生 [2023/08]
- 美国总统子女的大学盘点 [2024/10]
- 闲聊小孩逆反 [2008/12]
-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2008/11]
- 华人父母最担心孩子什么? [2009/01]
- 为何高智商低情商? [2009/04]
- 三坊七巷话福州 [2014/06]
- 让第五大发明走向世界 [2008/12]
- 高考是否阻碍了中国前进的脚步? [2009/01]
- 无题 [2008/11]
- 谁埋没了中国人才? [2010/12]
- 你家小孩聪明吗? [2015/06]
- 说三道四中国教育 [2010/04]
- 考分毁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2009/05]
中国教育:替美国打工,为中国消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中国30年的教育也是功不可没。然而,想用这样一个似乎有些贬义的标题,无非是想放大一些笔者觉得不足之处。
替美国打工
在美国许多人所称的“中国知识精英”,得益于中美两国的教育,经历过求学的艰辛,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改变了命运。或许有风光的学历,蛮不错的收入,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不过许多人并没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于是我推论是在为美国打工。
与那些土生土长、生在福中不知福的许多美国人相比,虽然他们有更好的先天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号称教育体系发达的美利坚合众国,却没有造就过剩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这说明美国教育也不完美。才使得训练有素、数理基础扎实的中国学生,不论从学术科研、高新科技到华尔街金融都有一席之地,这应是中国教育的成功之处,至少精英们在美国就业市场是合格的工作者,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让自己丰衣足食。
不过,作为人口众多、重视教育的民族,总觉的中国人近代对世界的贡献很有限,讲来讲去还是古代的四大发明,再说好像就只有麻将、火锅之类比较出名。其实也不用算13亿人口,就拿在美国的华人,与同是重视教育的犹太民族相比,在政治、经济、学术上的成就还是差距不小;与相对教育比较后进的非洲裔相比,民族团结意识又有点欠缺,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或许说明了什么。
为中国消费
再看国内的情况,30年前恢复高考,似乎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每年高考依然是家有考生家庭的头等大事。虽然大学已不在是高不可攀的高等学府,中国也已经是每年培养最多博士的世界大国。不过数量增长之快也不一定都是好事,有人将教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壶和茶杯,一把茶壶配四个茶杯算是常规配置的话,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1把茶壶的时候,每个茶杯能灌上多少水?就不用说那些老旧漏水的茶壶了,不是专注学问,而是热衷于钻营炒股之类的教授还大有人在。
尽管这些年中国GDP都在以高速成长,但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一直暗淡无光,上大学好像是成了一种消费。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一定多,但老百姓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可不是小数,也因此使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推动GDP的成长也有教育的一份。
30年的改革开放,靠资本主义的资本开路,农民工兄弟廉价的劳力为后盾,缔造了欣欣向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辉煌,并积累了世界No.1的外汇存底,美帝国主义都垂涎三尺。并非中国科技不在进步,教育被俺歪曲得那么不值钱,其实我们在引进、跟踪、吸收、消化、改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上,到处可见知识的力量,教育的功劳。这里不过是想讨论如何才能让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更合理,能为国家从近期到长远都能受益更多,发展更快。
社会是多元化的,既需要顶尖人才去发明创造,也需要 “螺丝钉”默默无闻的奉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劳心者、劳力者都应该得到尊重,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教育思路的探讨
我们很多人相信,不能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小开始灌输知识,背诵圣贤。我们或许也羡慕那些有能力让小孩上贵族学校的家长,感谢那些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老师,“而教育更重要的是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种。”这是两年前我在美国《侨报》的《中国多" 天才" ,美国多大师》的文章里就想强调的观点。让小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许也可以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否在扼杀观察、质疑、批判、创造的才能?今天我们看北京的新建筑,首都“鸟巢”体育馆,国家大剧院“水煮蛋”,央视“大裤衩”,虽然少不了中国工程人员和工人阶级的智慧和汗水,但设计却都出于洋人之笔。
今年6月初,我采访荣获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HMI)六亿美元科研经费的56位研究人员之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副教授潘多加博士时,他也谈到中国学者能站到金字塔尖上的人物还是太少,我们许多人有很高的学位、坚实的基础,但都在做锦上添花的事,换句话说是在沿着别人的思路上开疆耕耘,却少有自己的独创理论和发现。
年初,我采访过马里兰州哈维郡2008年公立小学资优(GT)教育计划展示会,资优教育的学生要经过考试和老师及家长的推荐,但展示会上展示的不是他们的分数,而是他们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小学生就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能力特别受到吹捧。
我回国时也关注过国内的一些中学生科技课题竞赛,发现含有更多的是老师和家长指导的成分,因为学生根本就没有,也不允许花太多的时间在研究课题上。不用说平时,就连假期也都有做不完的习题,上不完的补习班。高考的分数还是硬道理,考试分数是人们所能接受的最公平的评价手段;而竞赛得奖,学校和老师都能沾光,中考、高考有加分、保送的机会,这时家长能有所贡献也就义不容辞,然而牺牲的可能又是下一代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举”是中国对世界教育的贡献,当西方还在世袭制度的年代,美国还不知道国号在哪里的时候,中国人就知道用科举来选拔人材,择优录取,无疑当时是先进。只是成百上千年之后,靠单一的一卷定终身的科举模式是否还能适应现代的社会要求?考试状元不该是教育的崇高目标,难道我们就找不出能在中国切实可行更好的评价方法?
在纪念改革开放、恢复高考30年之际,笔者虽用这种有点危言耸听的笔调,但绝无否定之意。美国许多人也在为美国学生成绩不如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大伤脑筋,如何平衡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也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课题,更何况中国教育改革也需要时间和过程,而进步是主流笔者也坚信不移。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只会更远,我想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作为当年的下乡知青,或许今天还在赚工分为温饱操劳。
没有人怀疑中国人的智商,不过,仅靠小聪明,是玩不出大智慧。也许我们的一些社会体制,传统观念阻碍了我们进一步的发展,而进步总是离不开教育,我们的教育又该担当什么角色?所以,探讨我们教育的不足之处,无非是想能有更大的进步。(陈旭《美华商报》2008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