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的法国梧桐 [2011/03]
- 清秋路 黄叶飞——最有智慧的脱衣舞女 [2011/09]
- 生产夜话 [2015/03]
- 伊人母子 [2011/09]
- “闲常时只好鸟嘴,一时间没了智量”——从签署“京都协议”看美加两国的“智量”差距 [2011/12]
- 白猫、黑猫和野猫 [2011/12]
- 祥林,你面对现实吧! [2010/11]
- 花里端详人一刻 [2011/10]
- 袒裎相见 [2014/12]
- 压力山大之不可一事 [2011/11]
- 胭脂水粉打扮前来,一个巴掌打将回去 [2011/10]
- 睡不着觉 [2011/12]
- 抖一抖 是草狗 [2018/02]
- 独自去寻欢 [2010/04]
- 斐济水和卡瓦汁——语不干典(二) [2014/11]
- 秋月(18+,有三俗内容,谨入) [2010/08]
- 周末话饼 [2011/07]
-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2010/07]
- 热爱劳动(我的六一) [2010/06]
- 一座名叫马甲河的村子 [2010/06]
- 花气袭人 [2010/05]
- 坐到右边听 [2010/03]
- 缃琦的故事 [2010/03]
- 胡颜乱语 [2010/05]
- 是英雄自有光芒(写在七七事变纪念日) [2010/07]
最近在网上淘看电影,于公认的经典大作之外,有太多的遗珠,太多的蓦然回首,太多的相见很晚,在惊诧自己的孤陋之余,捡点往昔,追寻自己目光曾经的一得,追寻过去的艺术邂逅。当“邂逅”一词跳出,二十多年前看的同名电影自然浮现于记忆。
《邂逅(about last night)》是当年看过且印像深刻的“内参片”之一。尽管因工作之便,看过一些“内参片”,但与今天网络时代的影迷相比,获取的方便,获取的数量,仍显得十分可怜。内参片中曾有所谓的“过路片”:一两个“内参片”拷贝,奔波间于我处稍歇,一些幸运儿(有时也包括我)便和这些拷贝,例如《邂逅》、《十字小溪》、《一条名叫旺达的鱼》有了邂逅。
邂逅感觉的分明,是由于当时资讯不发达:走进试映间之时,观摩厅暗场之际,银幕上打出片名之前,作为观众的我,对将要看到的影片仍是一无所知(不像如今思懒手贱,常点开百度百科、豆瓣等作观前导引、观后反刍)。心无挂碍,直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朴素的情感去感遇,故有属于自己的观赏体验,属于自己的兴发感动。邂逅的美好原只在于心灵的两相生悦,而没有旁者的辅导,思想的纠緾,科学的考量,利害的计较,一旦心生欢喜,就是一次惊艳。
电影常有,而惊艳感觉不常有。偶而有惊吓,如《鬼娃冤灵》,从此拒看恐怖片;也有惊丑,留不住记忆;也有惊怰,一些先锋片如《放大》、《眩晕》,跳荡的画面,无从接驳的情节,配以蹩脚的同声翻译,确实让当年的我撞天扑地摸不着头脑,于今恐怕亦然。而当下的电影大片,倾财倾力唯博人惊奇而已。两千前中国人说:”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充满了文明青春期的自信;两千年后英国人说:“人们会变老,但从来不可能变好。(Men become old, but they never become good.)”我倾向于认同一个老破落户曾经沧海的世故。
黛比摩尔沙哑的嗓音,今天听来仍有磁(味)性(感);“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至腮边”,伊莉莎白皮金斯那张个性鲜明的“苏小妹脸”依然生动。当年颇生共鸣的一段英语对话,如今却没有了当年心灵相撞的轰然(美食不中饱人吃?)。但是,另一段话倒是听得更明白了:
女人说道:“(反思爱情一度冷却的原因)也许是我们太天真幼稚。”
男人回答:“也可能是我们当时懂得太多。”
“人生若只如初见。”正是邂逅的味道。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老和尚说:阿弥陀佛,新鲜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