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欧美床上用品的标准尺寸对比 [2013/07]
- 猪肉各部位的食用方法 [2010/05]
- 加拿大人的收入税比对表 [2014/02]
- 胸口疼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意见 [2014/11]
- 什么原因会导致心跳加快? [2013/05]
- 北美常见水产品中英文对照及吃法(网络更正版) [2009/08]
- 加拿大海洋三省自驾游全攻略 [2011/08]
- 北美市场9种品牌的“骨胶原”对比 [2014/04]
- 鲫鱼、鲗鱼、鲷鱼的区别 [2010/05]
- TB皮试阳性的判断及处理 [2011/11]
- 如何看懂英文的验血化验单? [2020/08]
- 洋葱的青苗能当葱吃吗? [2011/07]
- 海外华人回中国,用什么证件最好? [2013/11]
- 网络情缘的4大障碍 [2010/03]
- 中国人说英语为什么听起来没有礼貌? [2010/12]
- 为什么很多人对基督教比较反感? [2010/10]
- 世界各地的粽子集锦 [2019/06]
- 为什么海外华人回国要装穷? [2010/09]
- 对“异议”与“民运”人士的心理剖析 [2011/01]
- 国籍与爱国 [2009/06]
- 贝壳村“中秋圆月摄影有奖大赛” [2009/09]
- 贝壳村发展史 [2010/09]
- 我的人生历程:0岁 - 40岁 (图片集) [2009/03]
- 贝壳村村旗(草案) [2011/01]
- 2012贝壳村“多伦多夏令营”活动报道 [2012/07]
- 贝壳村集体大合影(和谐版) [2010/06]
- 今天我请客 [2010/08]
- 祝妈妈咪生日快乐! [2010/03]
- 2080年贝壳村村民上海大聚会 [2012/05]
如何给家人提供最佳的关爱
有责任心的人士,无论男女,也无论辈份,更是不分富贵与否、工作有无,都会将自己家人的幸福与健康放在首位。
“你今天幸福吗?”没人这样问话。
“你现在健康吗?”这就是没话找话。
由此可见,关爱家人的幸福与健康不是口头上的表面文章,而是有交流技巧的。下面来探讨一下:
1,如果对方与他人闹矛盾、意见不合,很明显,情绪上肯定会有波动,随后可能会影响吃饭、睡眠,进一步会影响以后的工作,更危险的是可能会导致口腔溃疡、胃病、消化不良、失眠、头昏、疲劳、精力不振等症状。这时候你能提供的关爱,不是埋怨对方、指责对方,而是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与对方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获得对方的认同与好感,然后再来鼓励与开导对方,积极面对现实;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2,如果对方情绪不佳,不愿意说话,不愿意与你交谈,这表明你们之间存在信任问题。与家人之间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沟通就没有问题了,说话也就比较自由了;你问任何问题,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回答。这样一来,对方就会把心里话讲出来,否则,久而久之,不仅仅可能造成你们关系上的疏远,还有可能造成对方的心理障碍,或者忧郁症。
3,学会聆听对方,埋怨也好、发火也好,这些都表明对方是信任你的,因为亲近,才会说出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在老板、同事、老师或同学面前,人们总是假装温柔、平和、友好,很多话不敢讲。但在亲人面前,就可以大胆了。学会聆听,其中很可能会有某种信号,一个是精神压力方面的,一个就是身体健康方面的。然后,就一步一步追踪,找到根源,说不定会发现对方隐藏的某种疾病。
4,如果对方在另一座城市,或另一个国家,平时只能通过电话、QQ、微信(wechat)、skype、facebook(脸书)等联系,最多使用的语句,应该包括:最近精神怎样?头昏不昏?睡眠如何?有没有失眠?中午有没有午休?胃口好不会?口腔有没有异味?上厕所正常吗?等等吧。因为大家平时工作忙,生活压力也大,自己生病了也不知道,即使有,也没有时间去理会。但上述这些基本的症状一旦发生,很可能表明已经出现亚健康了,或者说是某种疾病的先兆。
5,与家人分享最新的健康生活理念,包括精神愉快、积极乐观、与他人交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绿色环保、绿色家居、绿色食品;远离烧烤食品、垃圾食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选择合适的营养保健品;食品要丰富多彩,不可单一,也不要只选用一个公司的品牌等等。
6,敦促对方每年至少体检一次。这是最基本的健康指标,无论多么忙,这个要敦促!强制!没有条件好讲!可以这样问:你上次体检是什么时候?今年要做一次了。没事的话,我就不管你了。这样问,对方也不会烦你。
7,建立家庭成员健康履历表(或者家族疾病史),定期检查。另一方面,每年更新一次家庭的医药箱,包括内服和外用的,看看包装、有效日期等等。要很清楚地明白:西药是有很大副作用的,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要使用。要多多咨询营养健康师,或者营养健康顾问,选用适合家庭成员的高品质保健品,从预防医学和营养保健的角度来关注家人的健康,做好长期的健康保卫工作。
相关阅读:
分享我认为的“健康生活理念”
https://www.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179502.html#.UzQ3y7Kt9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