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的华人迟早要被你们害死 [2018/02]
- 罪恶之城(三)色诱(18+) [2015/01]
- 转基因食物的方崔之争(一)方舟子是个门外汉 [2014/01]
- 穆斯林婚礼 [2015/06]
- 罪恶之城(一)菜鸟闯赌场 [2014/12]
- 找女婿就要找这样的姑爷 [2015/01]
- 没有文化(五) [2015/05]
- 那片土地(八)卑贱 [2016/05]
- 海外华人,需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了 [2020/03]
- 罪恶之城(2)拉斯维加斯的秀 [2014/12]
- 爱折腾不是你的错 [2015/10]
- 博士和“不是” [2011/06]
- 毕福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5/04]
- 别把崔永元撕逼范冰冰简单化了 [2018/06]
- 海归的姑娘又想“出海”了 [2022/09]
- 药家鑫被判死刑,是舆论影响司法的又一恶果 [2011/04]
- 中国没有女人(一) [2011/02]
- 让人恶心的事和人 [2011/08]
- 普通美国人的价值观 [2012/05]
- 万恶的美帝国主义,让我重新成为劳苦大众 [2011/12]
- 今晚咱烧饭 [2011/12]
- 牛屎和鲜花(上)戴牛屎帽 [2011/11]
- 女儿的“男朋友”首次登门拜访 [2010/06]
- 中国的学校,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中) [2010/04]
- 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下) [2010/04]
- 听于丹忽悠 [2009/07]
- 主流社会是个什嘛东西 [2010/02]
- 在美国咱遭受家庭暴力 [2010/04]
- 农民领导,永远正确 [2010/05]
- “骚扰”电话带来的家庭地震 [2009/08]
芳华:严歌苓向冯小刚做了妥协
12/18/2017
63语录:芳华是严歌苓想说的故事,不是冯小刚想拍的电影
网络喧嚣的电影《芳华》,在经过宣传部门被禁和解禁的过程炒作中,让观众有了强烈“一睹芬芳”的冲动。对中国电影一直抱有“别太浪费时间”来掺和的咱,也在这份喧嚣中失去自我,有了看看这份逝去的美丽的想法,一来是严歌苓和冯小刚的强强合作,二来是这部电影触及了什么人的底线,导致被禁又解禁。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编剧和导演创作这部作品的真实想法,咱也上网观看了严歌苓和冯小刚对创作《芳华》的内部解读,从两个人解读作品的思路来看,咱不得不说:严歌苓对冯小刚做了妥协。
作为出生在上海、生活在美国的女性作家严歌苓,一路走来,历经坎坷,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写作生涯,都不象冯小刚那么“春风得意”,从咱观看不多的她的几部影视作品来看,无论是《天浴》、《金陵十三钗》,还是《芳华》,她所想表现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诠释一个特定社会的特质,在这种特定社会中,人性丑陋的、邪恶的,或者是美好的还是阳光的,都有一种形成的基础。而作为咱一个从事医学工作的非“文艺青年”而言,严所描述的人性,往往是一类“多愁善感”的本身不具备正常人类性格的文艺青年,在某种特定环境中,把这类弱性体质彻底放大了的结果,环境在这群人中所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就整个大社会而言,毕竟最后落得主人公的结局的人还是在少数。正所谓现在流行一句口头禅:点背不能怨社会。
《芳华》是严歌苓想表达其观点的另一部作品,即在那种非正常社会中,好人没有好报!
反观冯小刚,这位有着同样部队文工团经历的导演,希望表达的是对逝去的文工团这段生涯的美好记忆,于是,无论是演员选择,还是情节安排,冯导都走了“美丽”这种路线:美丽的演员队伍,美丽的面孔、美丽的动作,美丽模糊的沐浴镜头和美丽的泳池、泳衣,还有,美丽青春和爱情。总而言之,这是冯导对自己曾经年轻的美丽的一份老年寄托,和严歌苓想表达的完全是南辕北辙。
但为什么这种南辕北辙能捏合成一部有嚼头的作品呢?
因为,这是双方的需求,是市场的需求,是吃饱了撑的需求!
在严歌苓的讲述中,这是冯小刚向她预订的一部作品,而最后成稿后,里面的故事离冯导想象差距较大,于是,严歌苓按照冯导的想法,进行了“再创作”,变成了今天展示在观众面前的一副作品。
而作为国内知名导演冯小刚,功成名就后,所追求的不再是市场,而是心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其早期围绕市场拍摄的行为,在进入老年后,彻底蜕变成为“做自己真好”的人,从他近期的并不叫座的作品《1942》、《唐山大地震》,到使用圆形视觉效果的《我不是潘金莲》和反映北京胡同故事的《老炮儿》,包括这次的《芳华》,作为冯小刚来说,就是玩心情,玩吃饱了撑的心情,咱爷们就是想让现代观众了解一下我们这一代老炮儿的思想,我们这一代老炮儿的追求和我们这一代老炮儿的行为方式,从这点上来看,咱给冯小刚竖大拇指:您不象某些功成名就的大导演那样,跟着上级的指挥棒舞蹈,就凭这点,咱在海外为您叫好!
咱说这部作品为什么又是市场需求呢?
作为导演,如果没有市场,仅仅玩心情,在现代社会,那是没有出路的。
冯小刚找严歌苓,从一开始,就看中了严歌苓的市场价值。具有部队文工团经历的作家远远不止严歌苓一个,但冯小刚想拍摄这个题目的时候,马上就想到严歌苓,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票房的一个保证。据咱对国内票房的检索,芳华上映两天,就狂揽票房两亿,这是在非国庆黄金档获得的成果,这其中,宣传部门禁演到解禁,对这部电影贡献了多少票房,咱不得而知,至少咱的一份钞票,是归中国宣传部门所赐,如果没有解禁一说,咱或许不会在电影院里泡上两个多小时看这部电影。
周日晚上,咱问了国内一位朋友看了这部电影的感觉,他告知:很压抑。这哥们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当他在事业巅峰的时候,没有忘却一同打拼的兄弟姐妹,能帮人处且帮人。但事有不测,没想到两年前工伤后赋闲在家,曾经的光环和荣耀随之而去,曾经的好朋友也不见踪影,连老婆都不再“温柔贤惠”,哥们感叹道:世态炎凉啊!看了芳华,哥们坦言:我落泪了,我看到了电影中“好人没有好报”的结局。
听了哥们的介绍,咱在晚上10点多钟赶往电影院,观看当天夜里10:50最后一场放映。
由于是夜场,比白天贵一倍价格,据说白天满场的放映厅,晚上总共坐了连自己在内13位华人观众。看完电影,咱随机采访了3对年轻人,大部分人对这部电影评价一般,有一对认为没有感觉,还有一对认为是那个年代的故事,很正常,另外一对对文工团解散那个镜头有记忆,因为,自己也经历了军训最后和部队官兵告别的情景。
从海外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年轻人对该片的认知来看,咱不得不说:撑起国内票房的一代年轻人造成的《芳华》票房,宣传部门的“功劳”不可低估啊!
罗嗦了一大堆,再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由于没有部队经历,这样的故事,咱一直在文艺作品中欣赏。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的时候,咱得到一个感受:没有白来。
首先,电影给咱一个美丽的视觉。冯小刚找了一帮青春美丽,演绎了一段青春美丽,让咱出了电影院暗自思忖:咱到哪里找这份青春美丽去呢?由于都是美丽的身材和美丽的面孔,以至于看完电影,咱对每个人的名字都对不上号,也无从区别这些演员的演技好坏了。
其次,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咱对严歌苓对生活中这种个别人性的扩大化有了一种重新认识,即:文艺来自生活,可以用这样的拔高来诠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如果想进入这个行当,咱还得虚心学着点,千万别拿科学来说事,这里没科学什么事。
说到科学,咱在这里给冯导提个意见:电影最后部分,女主人翁成了精神病患者,文工团组织汇演来慰问这些精神病患者,冯导让这些病人穿了病员服观看演出,而且,从那群病人面部表情上来看,这是一群远远没有达到疗效的病人,绝不可只有一个医生就“不加看管”地让他们坐在普通观众中间,一旦精神病“传染性发作”,后果不堪想象,这种艺术夸张似乎有违“科学”了。
瑕不掩瑜,对冯小刚“说自己想说的话,干自己想干的事”的恣意行为,咱要表示由衷地敬意!毕竟,今天的中国,象冯小刚这样站直了身子的导演并不多,向你敬礼,小刚。
如果没有看过《芳华》的读者,您千万别被咱误导,等出了电影院骂咱:死63,又骗人!
骗你是小狗,不看《芳华》,你好亏哦!
夜场卖食物的人都下班了
由于是夜场,连咱在内只有13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