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道路的那头,出现了三个骑自行车的人。老刚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是当年在一个连里的老职工。是老刚当年最敬重的几个人。双方几乎是在同时叫出了对方的名字。
黄亚涛,当年的拖拉机手,篮球场上的键将。老刚心里一直留着他当年在篮球场上生龙活虎,叱咤风云的样子。如今再见,最大的变化就是岁月的沧桑在他脸上留下的一道道沟壑。它们记载着北大荒的故事,记载着时代的变迁。
显峰,当年的机务排长,是文革前黑河地区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厚重沉稳,是天塌下来都不会惊慌失措的一个人,而且业务极好。知青们返城后,兵团撤销了,现役军人走了,这里改成了农场。显峰凭他的能力,先当了分场场长,后来当上了龙山农场的场长,在他手里,农场实现了扭亏为盈。
显峰的夫人,吴丽娟。她是当年连里的会计,人们公认显峰和她是连里的最佳夫妇拍档。
在老刚的心目中,他们是真正的北大荒人。知青们只能算小半个。
三个人比知青们略大几岁,现在都已经退休了。见了面,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以来,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个年头。千秋功罪,谁与评说。其实,他们这些北大荒人是最有资格评论的了。
谈起当年的知青。显峰和亚涛的回答几乎一样。讲老实话,知青们并没有给粮食生产,农场建设带来多大变化。其实,知青们对北大荒真正的贡献在于观念,在于无形之中的交流。这里的人们通过知青了解到了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知青们来之前,这里的人们都没见过塑料布,看见知青们穿拖鞋觉着奇怪,过滤嘴香烟不知道点哪头。知青们有意无意之间带来的是新的观念和文化。人们除了知道笛子、二胡以外,还看到了小提琴、手风琴和黑管。知青们教这里的家属们唱歌,念诗,也从她们那里学了许多方言,地方戏。慢慢地,人们知道了汪曾祺,知道了杨沫,尽管离着那么遥远。人们知道了北京有海军大院、通讯兵大院。人们结婚打家具时,不再是清一色的木箱,而是有酒柜、高低柜、大立柜了。人们知道了,北京上海的商店,有专门卖帽子,专门卖鞋子的。农场的孩子们,由于知青当了老师,能说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而从这块黑土地上,走出了知青中的佼佼者,聂卫平、张德英、姜昆、梁晓声、张抗抗……
一辆胶轮式拖拉机由远处急急驶来,车刚停稳,就从上面跳下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老刚认出,他是程俊,也是当年的拖拉机手。他也是接到电话,从十几里外赶来的。
程俊看上去身体更为壮实。当年他干过一件让全连惊心动魄的事情。
一年麦收时,他驾驶着拖拉机,牵引着康拜因在收割小麦。一起干活的一个上海女知青,看见一条麻袋掉在康拜因和拖拉机之间,想过去捡起来,一不留神,被康拜因的大铁轮碾倒。康拜因手赶紧发信号让在前面开拖拉机的程俊停车。车停下来了,可大铁轮正压在女知青的胸上。往后倒,要把人再从胸到脚压一遍,往前开,要从头上压过。谁也拿不准该怎样做。
千钧一发,程俊想不了那么多,跳进拖拉机,向前开了两尺。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女知青抬出来,泥地里完完整整地留下一个人印。那年,程俊也不到三十岁。
女知青的肋骨断了好几根,骨盆也碎了。万幸的是脑袋没有压坏,生命无碍。但是倘若程俊当时往回倒,恐怕全身就都压碎了。那一刻,真如站在地狱的入口,容不得半点的犹豫和徘徊。向前还是向后,全在一念之差。谁做了,谁就为此负责。庆幸的是,向前开是开对了。程俊为这个事故背了个处分。他为这事多年难以释怀。倒不是因为那个处分,而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个知青今后的生活将如何过下去。
后来,他和连长一起把那个知青按病退护送回上海,这边连里一直给她开着工资。直到再后来,听说那女知青找到了工作,结了婚,还生了孩子,程俊压抑了多年的心情才得以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