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李敏和李讷 [2012/03]
- ZT--俄罗斯人“姓名”趣谈(虽长,但是作为史料有益) [2012/04]
- 老鬼:一去不复返的壮士- 转帖 [2015/02]
- 35年了,89岁的老妈妈才抱着儿子的墓碑大哭 (多图) [2014/03]
- 俄20个经典瞬间 [2014/01]
- 游记:呼伦贝尔梦幻之旅 [2015/04]
- 俄罗斯人那些令人窒息的“疯狂” [2012/12]
- 俄美女与熊亲吻共舞! [2014/01]
- 远比电影更震撼:发生在建国门的真实枪 战——史料转帖 [2014/06]
- 绝不让下一代再看到这一幕! [2013/05]
- 鲜鱼口掠影—京城度假散记(之一) [2013/09]
- ZT-俄罗斯年轻漂亮的女兵【新的多图】 [2012/04]
- 原创: 刚刚进家门,“市中法”的传票就到了?! [2012/08]
- ZT-谈俄罗斯女孩开放什么程度(图) [2012/06]
- <转载>女大学生自述在“天上人间”的经历 [2014/10]
- 海外华人心中的小纠结 (1)- [2012/12]
- 原创:莫斯科——想 说 爱 你,真 的 不 容 易! [2012/04]
- 原创:还 能 再 回 家 看 看 吗?—踏访旧宅院落(之一) [2011/07]
- ZT-听一名参战女兵含泪的叙述: [2012/04]
- 跟老同学睡还提啥钱! [2012/03]
- 告别:即刻赶赴机场,再见了——亲爱的朋友们! [2012/07]
- ZT-莫斯科的美丽令人倾倒 [2012/04]
- ZT-俄罗斯著名外交家、汉学家、俄罗斯联邦前驻华大使伊戈尔·罗高寿在莫斯科逝世 ... [2012/04]
- 原创:叫 我 怎 能 不 想 她?— 踏访旧宅院落(之二) [2011/07]
- 原创:回国倒计时——还有3天! [2012/07]
- ZT-实拍俄罗斯“春晚”美女如云【多图】 [2012/04]
- 原创:依依不舍的诚挚敬告——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2011/07]
- ZT-俄罗斯故事(4) [2012/06]
尽管冯理达教授知道我的本意是采访她,但她仍不由自主地首先谈起了父母。冯理达跟随父母几十年,与父母共同经历荣辱兴衰。她目睹了父亲冯玉祥遇难场景,并与在“文革”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母亲李德全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冯理达教授拿出两个纸张泛黄的笔记本,深情地说,这是她父亲留下的全部遗产。一个是冯玉祥将军于1948年2月10日在纽约写的遗嘱;另一个是1948年写给“贤婿元铮的几句话”。冯理达教授逐字逐句地念给我听,边念边介绍出身贫苦的父亲如何从一个晚清士兵、北洋军的军官,到抗日民族英雄;由反对蒋介石独裁内战,至接受共产党关于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不幸在回国途中罹难的一生。接着,冯理达教授又谈起了她的母亲——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长李德全。谈起冯玉祥将军的功过,冯理达教授不愿多说。“只要看看我父亲一生的行为,看看我父亲的遗嘱到今天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就可以了。”话语就这么简单。
说起自己学医的选择,冯理达教授回忆说:“1943年,我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面临着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在选考大学时,班主任建议我报考医科大学,并说这是个‘你不求别人而别人求你的铁饭碗。’母亲也对我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福。’我的姨母患病,在医院手术时,糊涂的医生竟将一把止血钳遗忘在姨母的腹中,以至于刚做完手术的姨母出院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正是这件事使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医这条路。第二年,我就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1946年,又随父母赴美国,一方面在加州大学生物系学习,一方面随父亲做一些工作。”
1948年7月,冯玉祥将军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携其夫人李德全、女儿冯理达等8人归国途中,因轮船在黑海失火,身经百战的冯玉祥将军不幸遇难。
李德全含泪谢绝苏联的挽留,带着女儿冯理达、冯颖达和儿子冯洪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不久组织上便将冯理达和她的弟弟冯洪达作为新中国的首批留学生派往苏联学习深造。她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在古朴典雅的列宁格勒医学院,冯理达受到了严格的基础科学训练和严谨学风的熏陶。在校期间,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总成绩名列前茅。
1957年,为了向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献礼,列宁格勒市政府宣布,要在全市消灭白喉病。这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这座城市气候寒冷,白喉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各种预防、治疗的方法都已用过,就是不见明显效果。当时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冯理达主动承担了这一研究任务。她往那些患有白喉病的弱智儿童身上注射防治白喉的疫苗,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也不见效。
正在进退维艰之际,冯理达的脑海映出了当年一位老中医针灸治好母亲伤病的那一幕。“对!何不用针灸试试。”于是,在向杨济生老中医学习多年的她,执起银针又重新发起了攻击。结果出乎意料:弱智儿童的白喉的免疫力大大增强了。连列宁格勒一个卫生局长的19岁女儿,患脑炎后遗症痴呆症,也被她用银针治愈了。
一时间,她成了列宁格勒市和全苏联医学界的新闻人物和功臣。列宁格勒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纷纷进行了报道。苏联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在星期版显著位置、用大幅标题报道了年轻的中国学者冯理达,和她介绍、传授给苏联人民的这一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瑰宝——针灸学。军队机关报《红星报》也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
1958年冬天,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列宁格勒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苏联方面以十分优厚的待遇真诚地挽留她,被她婉言谢绝了。她对她的导师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我的祖国。”苏联人民忘不了她,1960年把她在苏联讲课时留下的教材编辑出版了一本《针灸学》。回国后,冯理达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她十分珍惜报效祖国的机会。在免疫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尽职尽责。她的足迹踏遍广东、广西、浙江、湖北等水乡,为广大农民送医送药。这一期间,她写了不少论文,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新的飞跃,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疫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起自己学医的选择,冯理达教授回忆说:“1943年,我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面临着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在选考大学时,班主任建议我报考医科大学,并说这是个‘你不求别人而别人求你的铁饭碗。’母亲也对我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福。’我的姨母患病,在医院手术时,糊涂的医生竟将一把止血钳遗忘在姨母的腹中,以至于刚做完手术的姨母出院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正是这件事使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医这条路。第二年,我就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1946年,又随父母赴美国,一方面在加州大学生物系学习,一方面随父亲做一些工作。”
1948年7月,冯玉祥将军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在携其夫人李德全、女儿冯理达等8人归国途中,因轮船在黑海失火,身经百战的冯玉祥将军不幸遇难。
李德全含泪谢绝苏联的挽留,带着女儿冯理达、冯颖达和儿子冯洪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不久组织上便将冯理达和她的弟弟冯洪达作为新中国的首批留学生派往苏联学习深造。她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在古朴典雅的列宁格勒医学院,冯理达受到了严格的基础科学训练和严谨学风的熏陶。在校期间,她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和研究上,总成绩名列前茅。
1957年,为了向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献礼,列宁格勒市政府宣布,要在全市消灭白喉病。这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这座城市气候寒冷,白喉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各种预防、治疗的方法都已用过,就是不见明显效果。当时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冯理达主动承担了这一研究任务。她往那些患有白喉病的弱智儿童身上注射防治白喉的疫苗,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也不见效。
正在进退维艰之际,冯理达的脑海映出了当年一位老中医针灸治好母亲伤病的那一幕。“对!何不用针灸试试。”于是,在向杨济生老中医学习多年的她,执起银针又重新发起了攻击。结果出乎意料:弱智儿童的白喉的免疫力大大增强了。连列宁格勒一个卫生局长的19岁女儿,患脑炎后遗症痴呆症,也被她用银针治愈了。
一时间,她成了列宁格勒市和全苏联医学界的新闻人物和功臣。列宁格勒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纷纷进行了报道。苏联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在星期版显著位置、用大幅标题报道了年轻的中国学者冯理达,和她介绍、传授给苏联人民的这一中华医学宝库中的瑰宝——针灸学。军队机关报《红星报》也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
1958年冬天,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列宁格勒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苏联方面以十分优厚的待遇真诚地挽留她,被她婉言谢绝了。她对她的导师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我的祖国。”苏联人民忘不了她,1960年把她在苏联讲课时留下的教材编辑出版了一本《针灸学》。回国后,冯理达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她十分珍惜报效祖国的机会。在免疫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尽职尽责。她的足迹踏遍广东、广西、浙江、湖北等水乡,为广大农民送医送药。这一期间,她写了不少论文,从理论到实践有了新的飞跃,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免疫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