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模式培养不出好中医 (ZT )

作者:野木耳  于 2009-10-26 03:40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ZT|通用分类:其它日志|已有14评论

关键词:




昔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的外孙、著名中医师祝肇刚接受记者专访

中医见效并不慢

记者:现在,求医者似乎存在一种偏见: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中医对病的解释太玄,不够科学。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祝肇刚:中医治病实际上是不慢的,只要辨证准确,治疗得法,就能很快地取得效果。

疾病好得快还是慢,还跟病人的体质强弱有关系,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一般会好得慢一些。当然与医生的技术也有关系。

至于有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我觉得是那些人认识不到位。所以需要我们打破中医头上“玄”的帽子,让中医走下“玄”坛,将中医本质明明白白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知道中医的质朴与疗效。

记者:能不能拿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

祝肇刚:不能。两者理论基础不同,西医讲还原论,中医讲整体观,因此治疗方式和理念就不同。

西 医治疗疾病本身,中医治生病的人。西医治疗疾病,一定要找到病因、病原体,才能进行治疗,否则就束手无措,只好隔离进行医学观察。找到病原体后,分离、提 取、培养、灭活、制成疫苗,或者培养出一种抗菌素(特效药),摄入人体,直接杀灭细菌或者使人体产生抗体,杀死病原体。

而中医治疗疾病是针对人体患病症状,进行辨证治疗。中医从患者整体体质及患病表现全面考虑,通过针灸、中药、按摩等激发人体自身免疫力,在身体内形成一个使得“外邪”不能生存的环境,很快消除病症,人体就得以痊愈。

患者需要中医,但好大夫太少

记者: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会形成那样的偏见,是中医从业者的水平不行吗?流传千年的中医为何反而在现代陷入困境?

祝肇刚:中医发展的困境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由于西学东渐,在舶来的西医冲击下,并受到近代许多文化名人过于偏激的指责,中医的指导思想和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等),被称为玄虚的封建糟粕。中医因此“失语”了近百年。

还有就是人才的问题。中医院校用西医的模式来培养中医学生,无法让学生按照中医特点一边学习一边临床,这样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是个好中医。所以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做中医的少,要么改行,要么做了医药代表。我孩子的班级几十人毕业,只有很少人在医院就业。

从中医研究来说,中医研究机构没有取得太多符合中医规律的成就,现在所谓创新主要是按照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这跟指导思想有关。

从中医医院来讲,按照西医模式分科,不符合中医特点,中医讲究从整体考虑,需要全科医生。而不是皮科大夫不会看疮,肛肠科大夫不会看湿疹,能看湿疹的大夫不会看脉管炎。

另 一方面,中医队伍中存在一些伪中医。他们并没有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和技术,但却在使用中药治病,所以出了一些医疗事故或者没有疗效的事情,于是污泥浊水 四面八方向中医身上泼来,中医怎能不倒霉?另外在中医西化的倾向下,造就了一大批把中药当西药用的医生,在这些医生手中,中医只剩下西医理论下中药的简单 罗列和组合。

从我行医历程来看,患者需要中医,但是好大夫太少。手中无米,叫鸡鸡不来。你必须疗效好,患者才信。

师徒相传的模式仍可提倡

记者:那您认为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好中医?

祝 肇刚:中医学院要培养出好大夫,我认为可以借鉴我父亲(注:名医祝谌予)当中医学院教务长时提倡的:早临床、早实习,一毕业即应该是医生。出来就是医生, 哪家医院都欢迎。但是现在的学生毕业叫“医学生”,哪家医院敢要啊?你连把脉都不准,捅俩娄子,院长就得忙着应付。而西医院校出来的学生,到医院后比较快 就能看病,因为西医有一套标准化模式和仪器。

培养一个好中医,不容易!我们那一代是怎么出来的:耐得住寂寞、清贫,吭哧吭哧地跟着老中医学和练。我还是幸运的,跟着我父亲,时刻学习临床。师带徒的模式,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可以提倡的。

中 医院校哪去找那么多好中医当老师呢?其实,许多好中医在民间,大可以挖掘出来。选择标准是什么,老百姓的口碑啊。如果把好中医都动员起来,每个中医都带几 个学生,成果将是可观的。如果我的学生40岁时,具有我现在60多岁的水平后,他们培养的学生30岁时,具有他们40岁的水平,中医的光辉时代可能就会早 来几年。

中西医比较不是为了淘汰

记者:可是现代人已经接受西医这套思维模式了,那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是不是能让中医振兴步伐加快一些?

祝肇刚:我是赞同中西医结合的。中西医的比较不是为了淘汰谁,而是为了相互提高。萧龙友(注:昔日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说过:“医药为救人而设,本无中西之分,研此道者,不可为古人囿,不可为今人欺……”

但是,我不赞同将中药提纯作为中西医结合唯一正确之路。中药必须讲究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各种成分相互作用,减毒增效,提纯后,就抑制不住某一成分的毒副作用,可能导致问题产生。

我认为西药也可以归经分类,比如胰岛素,我认为就是温润滋阴的药物;镇静药,就是沉降助湿的。我若知道患者吃了很多安眠药,我就知道他湿气重,我就会用一些药来纠偏。

我的中西医结合观,就是以中医为主导,西医药为辅助。把西医化验融进中医的疗法里头,把西药拿来,我分四气五味,在我中医的主导思想下使用。这样我们治病的思路更加宽阔了。

我们需要用中医的脚来走路,而不是拄着西医的拐杖。(姜赟)

短 评

名医辈出,则中医幸甚

北京大北窑中医门诊部,祝大夫的诊室,门外排着长队。

“你的小孩,第一爱发脾气,第二爱做梦,第三爱反复感冒,对吗?”给一个孩子搭脉看舌后,祝大夫说。

“太对了,他就是这样!”家长信服地拿着方子领药去了。

祝大夫诊断的全过程,很像一场患者对医生的考试。患者来了,先进行诊脉,然后道出患者何处染恙、有何症状,一一中的。这种诊断,既便于下一步的辨证施治,也让患者信服。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对中医疗效有了怀疑?正是因为这样的诊疗场面少了。正如文中所说,一些中医医术不精,难为患者除痛祛病;更有甚者,还有一些伪中医,打着中医招牌乱用中药,没有疗效不说,还出了不少医疗事故。事件或许不多,但影响很坏:动摇着人们对整个行业的信心。

中医发展,关键在人,在于一个个妙手回春的名医。

当 然,成名医不易。需要甘受清贫、耐住寂寞;需要积累经验,勤于临床;需要依靠悟性,努力学习……更需要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中医院校应该按照中医特色培养 学生,而不是培养一些按照西医思维把中药简单组合的“中医师”;应该研究传统的名师带徒的模式,并推广落实;应该重视著名中医经验和医疗思想的传承,在此 基础上谋求创新发展。

名医辈出,则中医幸甚。(姜赟)


西医模式培养不出好中医

中国中医药报  2009年10月22日

2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2 回复 人間的盒子 2009-10-26 04:11
主要是中医中有太多的东西,很多是对的,但也有很多的确是胡来,要把中医先好好定义一下,把骗子压制住,才能让人接受。
2 回复 Lawler 2009-10-26 06:43
人間的盒子: 主要是中医中有太多的东西,很多是对的,但也有很多的确是胡来,要把中医先好好定义一下,把骗子压制住,才能让人接受。
中医要按中医本身的规律学习,治病。
中医不易定义,骗子不意整除。是个问题!
2 回复 fanlaifuqu 2009-10-26 06:53
人間的盒子: 主要是中医中有太多的东西,很多是对的,但也有很多的确是胡来,要把中医先好好定义一下,把骗子压制住,才能让人接受。
盒子内行!
2 回复 fanlaifuqu 2009-10-26 06:53
基本同意!
3 回复 mzou 2009-10-26 10:09
我对《人体经络》、《特效穴位》、《求医不如求己》等大众中医普及书很着迷。中医有很好的实践基础。
2 回复 野木耳 2009-10-26 10:13
人間的盒子: 主要是中医中有太多的东西,很多是对的,但也有很多的确是胡来,要把中医先好好定义一下,把骗子压制住,才能让人接受。
盒子明鉴,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驱邪扶正,正师授徒,中医正道。
1 回复 野木耳 2009-10-26 10:14
Lawler: 中医要按中医本身的规律学习,治病。
中医不易定义,骗子不意整除。是个问题!
同意!
1 回复 野木耳 2009-10-26 10:19
fanlaifuqu: 基本同意!
做好很难!
1 回复 野木耳 2009-10-26 10:33
mzou: 我对《人体经络》、《特效穴位》、《求医不如求己》等大众中医普及书很着迷。中医有很好的实践基础。
是啊,确实很好,中医的厚重精深的哲学性,辩证统一的整体观,独到神秘的科学性,尤其是师法自然的人性化思维,真的是奥妙无穷。
2 回复 十三大爷 2009-10-26 11:03
这村里写中医的文章,这篇最好。
1 回复 人間的盒子 2009-10-26 11:31
野木耳: 盒子明鉴,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驱邪扶正,正师授徒,中医正道。
这年头高帽子是时髦。
2 回复 marnifan 2009-10-26 11:53
野木耳: 是啊,确实很好,中医的厚重精深的哲学性,辩证统一的整体观,独到神秘的科学性,尤其是师法自然的人性化思维,真的是奥妙无穷。
很奥妙
2 回复 野木耳 2009-10-26 12:08
你十三大爷: 这村里写中医的文章,这篇最好。
哥们研究的深,记得之前您的留言就有类似的意见。
1 回复 野木耳 2009-10-26 12:09
人間的盒子: 这年头高帽子是时髦。
中医确实魅力大,但是跟西医也结下梁子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4 17: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