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苏州连续8年被评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苏州已继深圳成为中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超过当地人。有苏州居住证的外来人口享有和具有苏州身份证的人同样的社会福利。苏州还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城市。城乡差距比是1:1.93。而全国现在的比例是1:3.23。差距极大。苏州又是全国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最高的城市,1992年平均收入达19396元。而且也是中国唯一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带着这些问题,我尽量找机会作了访问调查。由于我不是中国的新闻记者,无法公开或正面调查。只能迂回询问。除了四次我故意让小偷来偷我外,我外出基本还是叫出租车。发现司机基本上都是外地人。有苏北,安徽,湖南,河南等等外地人。来自安徽的占较大比例。他们大多数已有孩子,而且都在公立小学上学。但也有抱怨说,他们往往在同一学区内常被分到质量较差的学校。还有一个湖南司机,来苏州已20多年,领有苏州身份证。当我问他是哪里人时,一口回答湖南人。我想他自认不是苏州人,又有苏州身份证也许比较客观。问他在苏州的外地人是否都享有苏州人的同等待遇时,他没有正面回答,反问我,你认为可能吗??苏州人为建设苏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外地人都来摘桃,那还了得??我问他那么是否苏州对外地人进入苏州有某种限制?? 他说享有同等待遇,你首先要获得居住证,而获得居住证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已在苏州半年以上以及有住所。每年还需要重新签注一次。
我把这些外地司机的话,询问我的亲戚。他们承认苏州不乏教育资源,但也的确在同一学区内学校的水平是不一致的。有可能存在着这些新苏州人所说的情况。
至于城乡差距,其实不容调查,我就心中有底。苏州的农民向来不依靠种地来维持生活。副业及乡村企业一直是他们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从费孝通教授上世纪30年代的江农村调查时就是如此。80年来除了一段时期强调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有所缩小外,副业及乡村企业向来是苏州农民的重要收入,自然比只依靠种地的农民富裕。5月25日我们去东山采批把就亲眼看到了苏州的农村及农民的收入。
在农民家里采批把。绿色塑料网是区分不同的成熟日期。
村落小桥流水,一片水乡景色,居住条件不错。
古村陆巷,其实只保留了几座供参观用的老住宅,农民实际已搬入漂亮的新居。
东山的农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批把,家家户户都允许旅游者自由采摘。25元/斤。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农民很多是住得不错。典型的苏式建筑。我在一个农民的家里吃了一餐农家饭。饭后要上厕所,进入后院,发现这就是这个农民的家。面积很大,住得很舒适,厕所也还算干净。也有洗澡设备。不输于城内人家。批把,杨梅是东山的主要水果。至于茶农,可能更富裕,一斤高级的碧螺春市价要高达3-4千元。收购价格当然也不会太低。
其实最引起苏州老百姓不满的是分配不公。有一个工厂的幼儿园教师,她的一个同事退休前3年调到工会。结果退休时那个教师按企业待遇,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那个工会干部,却是以公务员身份退休,退休金7000多元。而且医保待遇也明显不同。公务员的医保费全部由国家代缴的,自己只是在看病时缴极少的象征性的百分比而已。苏州由于市政府财政的充足,据说他们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退休金,除国家规定外,苏州市还外加补贴,一个80年代退休的中学教师,竟拿到近6000元的退休金。而在北京,了不起只能拿到3-4000元/月。所以广大的企业单位职工牢骚很大。不满情绪流露得非常明显。在职公务员的工资也远高于一般职工的工资(园区的外资公司白领除外)。而且还有各种补贴和福利。
初步看法: 对外来民工的平等待遇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即使这些相对的平等,已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这些人都是青壮年,使苏州的发展过程中不缺乏劳动力。城乡差距小是实在的。分配不公,是苏州市民主要的不满。甚至使它们忘记了对贪污的不满。因为分配不公,直接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联系,感受最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