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确诊为胡歌,白天李逍遥,晚上梅长苏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近日胡歌频频深夜发布微博动态,引发了众多影迷跟网友的关注和担心。
从胡歌近日的微博看,他白天阳光明媚,是大家眼中的积极boy,转眼到了晚上就变成了emo男孩,用他所饰演的角色来说则是“白天李逍遥,晚上梅长苏。”
很多影迷担心胡歌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事实上,这种"早F晚E"的现象在很多普通人中也存在。经过一晚的睡眠和情绪的沉淀,我们的心情得到了调节,然后我们会删除前晚发泄情绪的证据。这样的情况在朋友圈里并不罕见。
更多网友表示2023年8月30日正式确诊为胡歌。深夜:emo,早晨:阳光明媚。
早F晚E—当代打工人现状
“到点了,该emo了。”这是无数午夜心碎人的slogan。
emo,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1年度十大热词”之一,被网友用以表达丧、难过等负面情绪。
深夜“e”个人“momo”地哭,这看似调侃,但实际上却是大多数人的常态:白天鸡血满满,而一到晚上就会莫名开始伤春悲秋,发表伤感又厌世的言论,成为一个面无表情的矫情“咯噔文学”自动生成器: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我的血液里一半是懦弱疯狂,一半是自私凉薄。”
……
为什么很多人一到晚上就会打开抑郁的开关呢?这种“晨轻暮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深夜反刍
很多人习惯在晚上的时候回顾今天一整天发生的事情,当反思自己今天做得不够好的事情时,就很容易会感到emo。
虽然深夜反刍是正常的,但它并不健康!2018年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的研究证实,这种深夜反刍式沉思会加剧抑郁和焦虑的情绪,也是发生夜间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2、卧室微弱光线
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睡眠期间卧室的低水平光照与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之间有关,而年轻人的眼睛更加敏感,低水平光照影响抑郁症状出现的风险可能会更高。
3、手机电子蓝光
2020年6月发表于《自然神经》(Nature Neuroscience)的一篇研究用实验室老鼠和蓝光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夜间反复将实验室小鼠暴露在蓝光下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这个结果意味着,人们经常在晚上使用智能手机也可能会导致抑郁。
4、个人昼夜偏好
2021年6月8日,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项最新研究,针对英国生物库中451025人的昼夜偏好与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后发现:昼夜偏好与抑郁症状密切相关,那些睡眠模式与自然生物钟相违背的人更容易抑郁,主观幸福感也更低。也就是说与夜猫子型(喜欢晚睡晚起的人)相比,百灵鸟型(喜欢早睡早起的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较低。
真正的抑郁症是什么样的表现?
以下是 DSM-5 抑郁症诊断标准:
A 在连续的2周内有5(或更多)项下述症状,并且是原有功能的改变;其中至少有一项症状是(1)心境抑郁(2)对活动失去兴趣或愉快感。
注·不包括显然由于躯体情况所致的症状.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心境抑郁,可由主观体验(如感觉悲伤或空虚无望)或他人观察到(如流泪)。(注:在儿童及青少年可表现为易激惹)
(2)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对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活动的兴趣或愉快感显著减低(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到。
(3)没有节食时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明显增加(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5% ,或几乎每天有食欲减退或增加。(注:儿童要考虑体重没有得到预期增加的情况)
(4)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不仅主观感到坐立不安或迟滞,而且他人能观察到)。
(6)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缺乏精力。
(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无用,或有不恰当的或过分的内疚(可达到罪恶妄想的程度;不
仅是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8)几乎每天都有思维能力意集中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到)。
(9)反复出现死的想法,(不只是怕死)、反复出现自杀意念但无特定的计划,或有自杀未遂,或有特定的自杀计划。
B 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或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损害。
C 此障碍并非由于物质的使用或躯体情况的直接生理效应所造成。
注:标准A-C代表一次抑郁发作。
注:对于重大丧失的反应(如丧亲、经济损失、自然灾害、严重的疾病或残疾)可能包括标准A中提到的极度悲伤对丧失的思绪反刍、失眠、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类似一次抑郁发作。虽然这些症状可以理解或被认为是对重大丧失做出的适当反应,但在此适当反应之外是否存在抑郁发作仍需慎重考虑。诊断必须基于临床决策实践,而后者须建立在个人经历及所处文化环境中面对丧失时痛苦表达模式基础之上。
D 抑郁发作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谱系、妄想性障碍、其他特定和非特定精神分裂症谱系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解释。
E 从未出现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
注:若所有的躁狂样发作、轻躁狂样发作由物质或其他躯体情况的生理效应所致,不适用此排除标准。
在区分丧恸和抑郁发作时,空虚感与丧失感为丧恸的主要表现,而抑郁发作的表现是持久的抑郁心境和幸福愉悦感的丧失。丧恸的烦躁不安程度可能在数天或数周降低或波动,也就是所说的阵发性丧恸。这些波动往往与对逝者的缅怀或遗物相关。抑郁发作中抑郁心境更持久,且与对特定人和物的思念无关。丧恸可伴有积极情绪和幽默感,这些在抑郁发作中不存在,后者的特点是泛化的悲痛和痛苦。丧恸时的想法通常以对死者的缅怀和思念为主,而抑郁发作中的想法主要是自责或悲观的思绪反刍。丧恸时,人通常有自尊,但在抑郁发作中通常表现出无价值感和自我厌恶。如果丧恸时存在自责,通常表现是面对逝者的愧疚(如没有经常拜访,没有告诉逝者自己有多爱他/她)。如果丧亲的人考虑到死亡时,想法通常围绕逝者甚至可能包括“加入”逝者行列,而抑郁发作的患者则因为感觉到生命没有价值,不值得活着,或无法去面对抑郁情绪带来的痛苦,大多考虑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该如何治疗
1、治疗原则:
抑郁症的治疗目标在于尽可能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控制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防止复燃及复发。
2、治疗方法
抑郁症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患者的复发在疾病发生后2年内发生。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
(1)急性期治疗(8~12周):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抑郁症状完全消失的时间>2周)与促进功能恢复到病前水平,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根据美国医生学会的最新指南,重度抑郁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初始治疗,推荐认知行为疗法或二代抗抑郁药治疗;轻度抑郁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初始治疗,推荐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如认知治疗、行为情绪治疗等)和二代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西酞普兰、司西酞普兰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其他(如安非他酮、米氮平等)]单独使用,或是二者联用均是中重度抑郁症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合理治疗方式。
对于二代抗抑郁药初始治疗剂量充足但治疗无效的中重度抑郁症急性发作期患者,可选择以下两种治疗方案:
1)转换或加强认知行为疗法
2)更换其他二代抗抑郁药或强化二代药物治疗
(2)巩固期治疗(4~9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风险较大,原则上应继续使用急性期治疗有效的药物,并强调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3)维持期治疗:维持治疗时间的研究尚不充分,目前认为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均需要维持治疗。对有复发倾向的患者,应该至少维持治疗2~3年,这些患者包括第3次及以上的复发患者、有明显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患者、有残留症状、发病年龄早或者有家族史的患者。
3、其他治疗方法
(1)生物物理治疗: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有一些物理治疗措施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并治疗抑郁症,包括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经颅磁刺激治疗、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等。
(2)其他辅助治疗方法: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光照治疗、运动疗法、针灸、阅读疗法以及Ω3脂肪酸等。这些方法作为抑郁症的辅助治疗已在临床上开始使用,但目前尚缺乏有力的研究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