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事以满足女方为主的爷们,笃定早衰 [2018/06]
- 瘟疫面前,科学与政治撕得三点全露(图) [2020/03]
- 当心了,有儿子的移民家长! [2016/10]
- 男女交欢,到底是交“器”还是交“气”? [2019/03]
- 为什么中国人到西方后全变丑了? [2016/08]
- 十九大后,郭文贵将组建郭家军,杀奔中南海 [2017/10]
- 海归回国发展,最好别去山东! [2016/02]
- 加州罂粟,不是罂粟花,乃是花菱草 [2017/04]
- 春游之乐:白泥河捞鱼“大家拿” [2018/05]
- 习近平将带领中国全面进入“折腾时代” [2017/11]
- 绝非口误:“宽农”就是“宽衣” [2016/09]
- 用“创旧”的办法,一样可以治疗现代文明病 [2020/01]
- 草原风情(1)——按摩店里的破胆故事 [2017/11]
- 中共将亡于无人,亡于绝嗣 [2018/06]
- 猜猜看,中共垮台后会逃往哪里? [2017/05]
- 草原风情(2)——浪漫不用玫瑰,代之以999口炒锅 [2017/11]
- 中日结盟,才会让美国精英一夜白头 [2018/09]
- 为什么共产党塑造不出良好的中国女人形象? [2017/12]
- 大选,我为什么不信任保守党的党魁蟹儿? [2019/10]
- 习近平的“临门一脚”功夫为什么那么差? [2018/12]
- 为什么美国一定会放弃民主,走回独裁? [2018/03]
- 倒习政变闹剧,一定是美国人编排的 [2018/07]
- 中共翘辫子后,中国该叫什么国号? [2017/06]
- 世界的下一场革命,一定是武松革命 [2018/09]
- 中共何不顺水推舟,用孟美人与美国“和亲”? [2019/01]
- 我的小三,她们都在忙啥? [2016/12]
- 统一强大的高丽,对中国更有利 [2018/03]
- 生活啊你算老几?修理说,我是你爹 [2017/12]
中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对蒿类的认识和叫法差异很大。同样一个“白蒿”名称,竟然涉及二十多个蒿类品种;叫“青蒿”的,也有好几个不同的品种。蒿类本身的种类繁多,春季幼苗时外形各有特征,易于区分种名,至秋老干枯时,外形趋于雷同,很难区分,所以统称为“蒿”。
帮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其实并不是正品的“青蒿”,而是中药的黄花蒿,学名叫Artemisia annua,英文叫Sweet wornwood、Sweet annie(与美国的一个乡村音乐唱片公司的名字一样)。
这种蒿幼苗时像胡萝卜,茎干长高后有点像芹菜,西人说它的叶子像蕨类,开亮黄色的花朵,类似小菊花。黄花蒿的识别特点是,揉碎它的叶子有浓烈的气味,如樟脑味。
《梦溪笔谈》记载说:“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黄色者为黄蒿,植株略带淡黄,气味较浓;青色者为青蒿,揉碎枝叶可闻香味。
还有一种著名的中药也称“青蒿”,它就是茵陈,学名叫Artemisia capillris Thunb.,英文名叫Redstem wornwood。黄花蒿和茵陈,在春季幼苗时,前者叶子正反两面都是绿色,后者略带灰白色。作为中药材和萃取物,均指二者的幼苗,非指茎干高大的结籽蒿或枯蒿。民间所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拿来当柴烧”,即指此意。
英文的“Redstem”即红茎的意思,虽然是茵陈蒿区别于其他蒿类的特征,但长至茎干高挺之时,茵陈就已不是茵陈,而是蒿了。中国民间和北美印第安人,至今还在用茵陈蒿的枯枝燃火驱蚊,避邪,或清洁室内空气。
除了药用,青蒿和黄花蒿都是古人的盘中菜,过去老百姓还有用它们的枝叶做酒饼和酱香的。因为这几种蒿类都是野鹿爱吃的,所以《诗经.小雅.鹿鸣》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比兴。没想到,一位名叫屠呦呦的女药物学家,竟然从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出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青蒿素(artemisinin),并因此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和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即“杀鹿”之意,暗藏“鹿死我手”的玄机,如今屠呦呦真的得到了万人追逐仰慕的最高科学荣誉。由此看来,中国人取名字的学问真是太大了。
过去有学问的父母,都喜欢从《诗经》中选取好听又有意义的词儿给孩子命名;中国近现代的很多名人,名字都取自《诗经》。不过,也有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地把《诗经》中的隐语取作名字,如我刚考证出来的“于飞”。
我们大家来仔细听听,到底是“鹿鸣呦呦”,还是“鹿鸣吽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