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 谈柴静《穹顶之下》的“动机” [2015/03]
- 贝娜之殇--西医之错或中医之过? [2015/01]
- 理性看 64 [2012/06]
- 转基因考验中国媒体 再答崔永元先生 (转饶毅) [2014/03]
- 转饶毅(三)答崔永元先生 [2014/03]
- 拿中国怎么办,美国很纠结 (ZT)--意淫但不失幽默 [2013/04]
- 答司马南先生 (转饶毅二) [2014/03]
- 在“杀鸡焉用宰牛刀?64完全可以避免的”帖的留言 [2012/06]
- 太太Ann 问老罗:我明晚和谁睡? (ZT) [2012/11]
- “道德”文章读后感之二--老陈,您无法赢得俺的信任 [2012/05]
- 挥舞生命的棍棒,源自于思想的专制 --“道德”文章读后感之-- -----开篇 从一只蝴蝶 ... [2012/05]
- 没有枭雄,国将不国 [2017/10]
- 人啊,人 [2012/06]
- 争权益,靠自己 [2012/07]
- 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 和宗教自由—中国宪法条文用语的瑕疵 ... ... [2012/06]
- 当官的甜与苦 (zt) [2012/10]
- 从病毒到“生化”的联想,扯淡后的扯淡。 [2021/05]
毫不奇怪,对柴静制作这部“自费”片子的“动机”也肯定成了众评论家探讨的话题。先不论“文艺青年”柴女士拍这部片子究竟是“居心何在”,关注“环保”议 题,希望唤起社会大众对“雾霾”的严重性的高度重视应该说是其情可嘉,应该击节赞赏,给予更多的赞扬和最高的评价。也许这真是柴静制作这部专题片最原始的 动机。
可是,细想一番,这个“动机”是不是太简单了?如果单是为了“良好的愿望”,为何要选择“两会”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来放这只“璀璨的烟花”,这不会是为了 “庆祝”两会的“胜利召开”吧?于是,另一个“动机”就浮现了,那就是借两会的“东风”造势,以此来影响政府的决策。这大概也无可厚非,有哪个记者不希望 自己的“建议”可以被认可?可是,这样一来,柴女士就无可避免地陷入了用“舆论”“绑架政府决策”之嫌了的泥潭了。更糟糕的是海内外“敌对分子”无一例外 地齐唱“赞歌”,你就可以看出柴静的麻烦了。也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真不好说柴静究竟是不懂“政治”,还是太懂“政治”了。
“雾霾”原本是个关系到所有人健康的高度敏感的社会问题。而“雾霾”的产生就“物理”根源,相信不需要柴静这样的“科盲”废那么多的镜头来“溯源”。但 “雾霾”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和管理上的缺失就不是柴静们所能给予全面和公正的回答了。柴静恰恰在这点上失去了媒体人所应该有的 客观公正,不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企图照搬所谓“成功经验”,“越俎代庖”地提出自己一揽子的的“解决方案”。这 样,无论你的“动机”如何,你都无法堵住大众的悠悠之嘴而自圆其说。
中国的新闻记者特别喜欢“煽情”,为了“渲染”主题,往往或“添盐加醋”或“涂脂抹粉”加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来“造势”。柴静也不能“免俗”,在“雾 霾”这样的片子里,本着“雾霾肯定会危害健康”这样的认知,以自己的孩子为“药引子”,以中医的传统思维为“工具”对“雾霾如何危害健康”来了个中医似的 “诊断”:因为“雾霾”对健康有害,所以,不需统计数据,无需医学证明,只要是近年来什么疾病发病率“异常”,(当然是往“坏”的方面异常),便统统和 “雾霾”挂钩。你能证明与“雾霾”无关吗?便是这种思维最“合理”的“思辨”。只要“动机”好,甭管是花还是草,只要“动机”对,管它是错还是对,这是此 片最大的败笔!
“煽情”是中国媒体最可耻的“专长”。以“煽情”的手法来报道最大的危害就是使报道“失焦”,冲淡所应该突出的主题,“煽起”的往往是“民粹”或“仇 恨”,甚至带来社会的动荡。以刚过去的上海新年“踩踏”事件为例。这本是一个“突发”事件,在每个人心中都应有这样的基本认识:这是“事故”,没有人,无 论是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会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该问责的问责,该负法律责任的就追究责任,对现 有管理类似的群众集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事故原因改进,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媒体要做的就是监督这样一个过程。可是,中国的媒体人以集体的“煽情”来渲 染“悲剧色彩”,把一个偶发事故当成了“有计划”的事件,极尽所能地“煽情”。你看到的不是探讨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故再次发生,而是失去了亲人如何痛苦,是 一个原本美丽的花朵顷刻凋谢,再配上痛苦的亲人,美丽的倩影的画面,要达到的目地就是突出原本不该死,而是被“害死”这样的“主题”,试问这样就“公 平”,“公正”了?你见过“民主国家”的媒体这样报道过“事故”吗?比如,此后不久,发生在华盛顿地铁的交通事故,还有近年来多次发生的美国火车交通事 故,你什么看到这样的“煽情”场面?
还是回到柴静的片子的“动机”问题。无论她的“动机”如何,全片的“煽情”至少让这个原本非常重要的主题失了焦,让人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联想。
现在,你大概可以估摸出这个视频在国内被“封杀”的原因了吧?
还用俺说吗?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