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一个很长很拗口的名字。到达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城市。她属于克罗西亚,一个我也不甚了了的国家,隐约记得仿佛是原南斯拉夫共和国的联邦之一。地中海沿岸,确实山川形胜,处处美不胜收。
我对克罗西亚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她的国家队打进今年在巴西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决赛。蕞尔小国,430万人口,却能列名世界三十二强。虽然小组赛三连败,铩羽而归,但毕竟在里约热内卢露了一把脸。而我们那个泱泱大国,唉,不提也罢。国家队的队服,便是这国旗上红白相间的格子,令人印象深刻。
杜布罗夫尼克是克罗西亚最大的旅游城市,又一处联合国世界文化遗迹列名者。根据考古研究,这个城市起始于公元前,是由希腊水手们建立起来的。她的全盛时期则在十五至十六世纪,作为拉古萨共和国的首都,凭借着航海贸易的发达和高超的外交技巧,与地中海其他几个航海强国(比如威尼斯共和国)并驾齐驱。
1970年,杜布罗夫尼克响应南斯拉夫政府的号召,为了达到城市避免被战争毁坏的目的而解除了军备,不料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之后,她受到塞尔维亚族和黑山族为主的南斯拉夫人民军队进攻和炮击,城市被严重破坏。据说今天的城门上还遗留着当年炮火的痕迹。
城市很小,建在山坡上。只有一条主要大道,大道两旁分出很多小街,一侧小街平坦坦地向下延伸,直至海边;另一侧则是颇为陡峻的斜斜向上,直抵半山坡的城墙脚下。最有名的地标便是环城一圈的城墙,高约十余公尺,最厚处达4 公尺,全长3公里。去到杜布罗夫尼克的,无有不登城一览者。
整个城市背靠高山,面向大海。那座山总在千米以上,攀爬不易,好在已经修了缆车,游客得以轻松登顶。
站在山顶上俯瞰大海,一望无际的碧波,海边密布的城市建筑红瓦顶,红蓝两色相映,亚德里亚海清新的海风拂面而来,令人有说不出的爽快。忽然忆起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觉得移来描写此处风景,可谓丝毫不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东西古今之间,无论山川形胜,还是人情体味,都还是颇可相通的啊。
下得崇山,再登高墙,绕城一圈,万千气象。没有看到城门墙上的炮火遗痕,却欣赏着城下花开似锦的美丽。据说城市建筑被毁几近半数,亏得高墙深沟,总算躲过一劫。看看今日的和平盛景,想想当年的炮火连天,实在为人类的好战感到难过。
繁忙的主干道,游人如织。两侧小街都只有两米来宽,街边还摆放着餐厅的桌椅,留给行人道也就只有窄窄的一条。
这是向山坡上去的小街,有没有山城重庆的味道?
这是向海边一侧的小街,便平坦得多。
小街二楼的住户,将洗好的衣裤挑在窗外晾干。上海人将衣服挑出在窗外晾干,由此被讥为不够文明,颇受数落。不料遥远的地中海边竟有同好,上海人可聊以解嘲曰吾道不孤了。
两位当地人在街边鼓琴而歌,听不懂他们唱什么,只觉得悠扬而缠绵,带着些许忧伤,却又有安于现状的旷达。音乐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本不需语言作为媒介。十分感动于他们的歌唱,也满足于一日的美景,凑了一首七律,为这篇小文做个结束吧。
雄关百尺起楼台,
想见当年画角催。
小径深深山上去,
高墙硪硪海边来。
营门犹灼旧时火,
市肆已醺今日醅。
最喜城边花烂漫,
碧波浪畔且衔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