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华山的一件事情 [2011/10]
- 柴静 没忍住 [2011/11]
- 聚散离合说婚姻 [2011/12]
- 网评员的逻辑 [2010/04]
- 节日快乐 说说水龙头 [2011/03]
- 几乎轻不可闻的叹息 柴静 [2011/11]
- 有一种罪恶叫沉默:纪念六四21周年 BY 冉云飞 [2010/06]
- 日本地震的争论 [2011/03]
- GOOGLE是你们的老恩人 [2010/03]
- 一寸长,一寸强? [2012/02]
- 稀里糊涂的三个代表 [2011/03]
- 另一个角度看长相思的爱 - 诗社第十九轮"把相思打开" [2011/10]
- 不可思议的事 [2010/05]
- 初识风雨中后面的故事(女士止步) [2010/03]
- 好不好先说一声 [2011/12]
- 《男人和女人》ZT [2010/05]
- 受女士和男同志欢迎的中年男写手 [2010/05]
- 网评员的逻辑, 小结 [2010/04]
- 纪念一下63+1,没有话说 [2010/06]
- 网评员的逻辑(II) [2010/04]
这话实不该说。
前不久跟一位同事聊天,说到有期节目,他采访一个抱着孩子躲避志愿者救助的男人,志愿者很愤怒,认为他要把孩子隐藏起来不接受治疗,这位同事与这个父亲吃饭,想了解为什么,这个农民说,他从乡下第一次来上海,来之前听说“大上海”乱得很,他怕这些不认识的人。
同事可能想安慰他,补了句“不是乱,是繁华”
我找同事聊了几句,说,他从农村来,也许可以问他,他对‘大上海’的这个“乱”的印象从哪儿来?如果来自村里人,村里人怎么说的?之前来过上海的人经历了什么?如果来自电视里的印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在他心里是否认为是真的?他来上海后发生过什么?是加深还是减弱了这个印象?他认为这些志愿者想要干什么?在他心里认为对孩子会有什么威胁?他为什么要躲开?
同事与我相熟,我深知他善良,所以才与他讨论,因为在采访中,我们常不免以自已经验揣度别人,评判别人,纠正别人。忘了问,“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杨武从小学起与这个联防队员是同学,以他的说法,“从小受到欺侮“。小时候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总是欺侮他?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每次发生后,他是否求助?如果没有,他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求助了,老师或者家人是如何处理的?如果有人干预后,对方又如何对他?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多少次?造成他后来每次是如何面对对方的?
打工时,他说对方总是找他喝酒,不喝就要打他,怎么打?多少次?他是否反抗过?结果如何?是否找过同乡干预?结果如何?他是否报过警?结果如何?对方的联防队员身份对他来说有何影响?
为什么是这个人在这个事件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当中因果,我们了解多少?
“你太懦弱”,一个记者登载在报纸上的直接判断,象刺一样扎在人心里。
2
昨天晚上,看到更新的视频,这次有了事件发生的过程。拍摄的人刚开始一直在拍电脑上的监控录像,旁边有杨和警察的同期声。
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暗想,不要把镜头掉过来,不要把镜头掉过来。
结果,镜头直接掉了过来,对着杨武的脸,没有遮挡,直接问他,意思是“你为什么不救你老婆?”
口气中有责问,杨解释“我怕我杀了他,我还有七十多岁的母亲……“
“你为什么不正当防卫?”
杨武愣了一下,“正当防卫”他好象都没听懂这个词是什么?他含糊了一下,用袖子遮住脸,痛哭起来“我不是男人,我太窝囊了……”
我以为会往后问,这个人受过什么教育?他知道这个概念吗?他对法律了解多少?城市当中的农民工能得到的法律教育和援助有多少?
没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直接拍他家的地址与店面。
3
今天再看到一张照片。
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女人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
还在侦查阶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经在传播中出现“案情通报”,说“双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不准确?这样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依据?也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发布?
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这样一个新闻,被毫无尊严地,粗暴地曝光于他们的邻居,父母,孩子面前。
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
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